唐诗、宋词、元曲是对中国人极具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许多后人也创作诗词曲,却似乎少了唐人、宋人、元人的味道。唐诗宋词元曲的独特魅力何在?是否可以为我们诗歌创作提供借鉴?本人只是一个初学者,在欣赏了一些唐诗、宋词、元曲之后,有所感悟。
唐诗往往不作过多描写,却意境美非常突出。这一点遭到了后世挖空心思作诗诗人的诟病,认为唐诗千人一面,读多了缺乏新鲜感,唐诗的描写等于没有描写。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不是诗人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吗?谁看了不知道说烟是直的,日是圆的?诗人的文采体现在何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只有名词的罗列而没有形容词,这算文艺描写吗?可是为什么唐诗能够成功?个人体会到唐诗很干净,干净的表达出典型景象典型特征。纯净美好的意境实际上不是为了表现杂芜的人世景象,而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心境、神的景象。读者读罢唐诗后心胸开阔,心中的意境之美是现实景象难以比拟的'。
宋词往往多愁善感,缺乏思想境界,却令无数读者倾倒。许多宋词初读或者平淡无奇、或者柔弱琐碎,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和意义。可是为什么宋词能够成功?许多宋词名篇读久后才发觉句句充满感情,字字发自肺腑。个人体会到宋词很平和,感情无论是悲伤、沉痛,还是激越,往往都是以平静温婉,遵循格律的方式表达的,真所谓静水流深。这种平和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超脱了个人,而是与读者心灵共通,甚至是悲天悯人。这种平和还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善念,从而愿意为作者的感怀一掬同情之泪。读者读罢宋词后回味无穷,心中感触之深是宣传口号难以达到的。
元曲往往直白浅露,不够文雅,却令人过目难忘。自命高雅的人往往不喜欢元曲,觉得过于俗白,过于夸张,过于渲染气氛。但元曲为什么最终登上了大雅之堂?个人体会到,元曲语言是戏剧化的,内涵却是清醒的。以前许多道士唱醒世喻世的曲子,叫“道情”。人生如戏,多少听戏的人自己身在戏中而不觉,为了功名利禄迷迷茫茫活了一辈子,元曲却令人蓦然看透了人情世态,看穿了滚滚红尘。读者读罢元曲后眼前一亮,头脑顿时清醒了许多。
唐诗、宋词、元曲各成体系,风格都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只是个人一点肤浅体会。希望唐诗、宋词、元曲成功的经验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唐诗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宋词的词牌是中原地区的曲调,元曲则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