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捣衣究竟为何物

孙小飞

唐诗里的捣衣究竟为何物

  读唐诗,常常能读到捣衣以及捣衣声、捣衣砧、捣衣裳之类词语。例如,王勃《秋夜长》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岑参《杨固店》客舍梨叶赤,邻家闻捣衣,等等。唐代的大诗人,几乎都有诗篇写到捣衣这个事情。因此,说正确理解唐诗,绕不过捣衣一词,这不是夸张。

  那么,捣衣是指什么呢?

  有位台湾学者,根据宋人牟益的《捣衣图》,断言捣衣是梼(擣?即捣)生丝为熟丝;近现代一些画家,所绘《捣衣图》,其实是浣衣、洗衣图。我估计,也有一些读者,是把唐诗中的捣衣理解成洗衣裳时捶打脏衣裳这一动作的。

  其实,这两种理解,都不准确。

  生丝跟熟丝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丝胶。从生丝到熟丝,就是一个精炼、脱胶、润滑的过程。脱胶,传统的做法是水煮。加适量的碱,通过高温脱去生丝上的胶。宋人牟益的《捣衣图》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上述工艺与过程。我们看到的,是几个女子在剪裁已经织好的布帛。

  唐诗中的`捣衣,发生时间,通常在秋天月夜。月夜洗衣裳,不合生活常理:一是月光下洗不干净衣裳;二是夜晚到水流边洗衣裳不安全。我在农村生活过十几年,所见村妇洗衣裳,都是在白天。倒是如今都市中人,包括笔者本人,常有夜间在家里洗衣裳的用洗衣机洗好后,晾晒于阳台上。可是,唐代不但还没有发明洗衣机,自来水也是没有的。所以,不大可能有夜间在家里洗衣裳的事情。

  那么,捣衣究竟指什么呢?其实,答案就在唐诗中。

  首先,捣衣的基本工具,有杵,有砧。《春江花月夜》捣衣砧上拂还来,刘希夷《捣衣篇》盼青砧兮怅盘桓,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之二高殿秋砧响夜阑,杜甫《捣衣》秋至拭清砧,其中有捣衣砧;王勃《秋夜长》调砧乱杵思自伤,沈宇《捣衣》砧杵夜泠泠,杨凝《秋夜听捣衣》砧杵闻秋夜,徐铉《赋得捣衣》拂砧知露滴,促杵恐霜飞,有砧有杵。这说明,唐人捣衣,是有捶打动作的。根据白居易《雪中即事答微之》捣衣砧上练新铺,可知捶打方法是,将布帛铺于砧石上,用杵捶打;根据杜甫《捣衣》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可知这是一件需要体力的事情。惟其如此,捣衣声才会传得很远,才会有李白万户捣衣声的诗句。

  其次,除了杵、砧,捣衣还有用到熨斗的。杜甫《捣衣》诗宁辞捣熨倦,出现了熨字,提示我们捣跟熨相关。王建《捣衣曲》(一作《送衣曲》)重烧熨斗帖两头,则更明白告诉我们,捣衣过程中需要用到熨斗。也就是说,熨烫、平整,也是捣衣的组成部分。

  再次,捣衣诗中,有裁缝等字样。刘希夷《捣衣篇》为许裁缝改昔时,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之二银灯青琐裁缝歇,杨凝《秋夜听捣衣》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徐铉《赋得捣衣》裁缝依梦见,腰带定应非。这些诗句都说明,裁缝(缝制)也是捣衣的组成部分。

  综上可见,唐诗中的捣衣,其实就是裁缝衣裳(主要指寒衣)的整个过程,包括捶打布料(古时候用生丝织布,比较粗硬,捶打可以使其柔软,便于裁缝,穿着更舒服)、熨烫、缝制等工序。声闻悠远的捣衣,只是其中捶打一道工序。

  其实,有几首诗,对整个捣衣过程都进行了描写。例如刘希夷《捣衣篇》,我们只要连缀其中欲向楼中萦楚练,还来机上裂齐纨。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梦见形容亦旧日,为许裁缝改昔时等诗句,就不难看到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拿到砧上捶打、穿针引线、缝制成衣的全过程。当然,最完整、生动、有声有色的,当推王建的《捣衣曲》,全诗如下:

  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

  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

  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

  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

  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

  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这一首诗,就是最好的文字版的《唐人秋夜捣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