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鉴赏

秦风学

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鉴赏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787年(贞元三年),作者当时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文翻译】

  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每一年都要由枯到荣。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过来又滋生起来。远处的芳草蔓生到古道上,阳光照射下草色青翠连接着荒凉的城堡。又要送你远去,繁盛的草似乎也充满了别情。

  【词语解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荣:繁荣茂盛。

  (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侵占,覆盖。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一片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4)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茂密。

  【诗文赏析】

  这是公元七八七年早春时节,唐朝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赴长安应考的习作。诗人描写了古原上长势繁茂的野草,突出了草顽强的生命力,枯而又荣,不怕任何摧残,充满生机。全诗借景写情,刻画形象生动感人,蕴含深刻,不愧为千古绝照。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