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起源和发展
“童话”这一名称清代末年流行于我国,如1909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孙毓修主编的“童话集”,四年级作文辅导。实际上,童话在文学中有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位,自从人类有了文明以来,就有童话了。不过那时它是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间童话。
它们经过代代相传,被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需要而加以补充、改造和发展。等到后世,文学家们又根据这些材料整理和创作为作品,这就是用文学形式出现的最初的童话创作。较早对民间童话进行改写的是17世纪末的法国诗人沙尔佩罗,他根据当时流传于欧洲的传说故事改写了《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等八篇童话和三篇童话诗,出版了名为《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故事》(1697)的童话集。佩罗改写传说故事的动机虽然未必专为儿童,但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民间童话却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兄弟致力于民间童话的采集整理工作,于1812——1822年出版了三卷本的“教育童话”——《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作文指导《四年级作文辅导》。他们系统的收集了民间流传的童话,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诞生了一位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第一位对童心世界进行深入探索的作家。安徒生最初的童话创作也是取材于民间童话,如《打火匣》。但他并不是一般的转述,而是把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强烈的感情融汇在其中。随后创作了许多闻名于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卖火柴的女孩》等等。安徒生为文学童话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创作道路正表现了从民间童话发展到文学童话这一过程。此时童话终于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
十九世纪以后,一些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作家沿着安徒生开辟的童话道路继续前进,它们开始掌握和运用童话的创作规律,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构思创作,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童话作品。如卡洛尔的《艾丽斯梦游仙境》、意大利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我国的创作童话始于五四前后,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最早的现代创作童话集。此后还有《没头脑和不高兴》、《方方与圆圆》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童话的概念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形式,是幼儿文学中的一种主要体裁。 方式高有么想色彩的神奇故事。
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我国古已有之,但“童话”一词是清末从日本引进的,也就是至近代才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概念在汉语中使用,其标志是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
童话的含义起初较广,泛指写给儿童的-切故事体的作品。随着童话创作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我国童话的含义才逐渐缩小,和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儿童小说等体救有了严格的区分,仅指那些符合儿童想象方式,以拟人、夺张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具有神奇幻想色彩的故事。
随着童话形态的不断发展,童话不仅仅为儿童所喜爱,不少成年人也成了童话的阅读者。
扩展资料
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题材,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等等。
阅读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有的童话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总结性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出来了,有的则须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因此阅读童话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生活真谛。
而且童话表现出了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与生活的现实是相违背的。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
人物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 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有力地传达给读者。
童话的人物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上至日月星辰,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
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意想同样也能成为童话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海妖、神兽等。
当然,童话中更多的是人,古人或今人,本国人或外国人,这个阶段或那个阶段的人。
而且,在一些童话中,普通的人和超自然人物的形象,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作者设计的童话环境中。
但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类人物的社会性格。
作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叫一些生物和非生物扮演角色。
在选择时,一方面要照顾这些东西本来的形态习惯和自然属性,看看是否与所扮演的各种人类角色有某种联系和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则要考虑表现主题的需要,而且,童话让哪种角色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