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两种教法
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以描写音乐见称,历来为人称道。
一、鉴赏阅读
1、赏音乐之美
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于今天已不可阐,但诗人描写的音乐节奏、旋律、意境、音乐表达的情感,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作者写琵琶女校弦试音,已是“弦弦掩抑声声思”,声声含情,弦弦表心。正式演奏时,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所描写的音乐可分为四个乐段:第一乐段: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通过描写大弦、小弦的分奏与交错合奏,表现了激越而愉快的情感;第二乐段: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由“花底莺语”的轻快流畅到“冰泉冷涩”的呜咽乃至声音的停歇,表现了轻快之后音乐逐渐陷入深沉、悲抑哽塞,令人思索,当音乐停止后留下的却是余音袅袅。余意无穷,使昕者也陷入了沉思。停歇中蕴藏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屏乍破水浆进”,乐曲激越刚劲,雄壮有力,那种“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壮观的场面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动人心弦,也是乐曲的高潮。第四乐段是乐曲的尾声:“曲中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乐曲终止时的刚劲有力,在高潮后戛然而止。整段音乐有时如潺潺的溪流,欢快地跳跃着流出山涧,有时如奔腾激越的江河波涛汹涌;高低起伏,或急或缓,时快时慢,或瑰丽或清脆或空灵。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极尽变化的音乐世界。为我们再现了音乐之美。
2、赏摹声手法之多样
诗人为了再现声音之美,用了多种描写手法。
比喻兼摹声。如急雨、如私语、如莺语、如泉流、如裂帛、刀枪齐鸣、银瓶乍破,这里是一个各种声音交织的音响世界,是自然的交响,是心灵的汇合。
用移觉的修辞手法。诗人大量用视觉形象描写听觉形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我们仿佛看到在大弦小弦的交错演奏中,有无数晶莹剔透的宝珠从高处落入玲珑光洁的玉盘。珠光闪闪,清脆叮当,在“间关莺语花底滑”中,我们仿佛感到了阳光煦暖,春风轻拂,看到了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绿影婆娑,黄莺轻捷矫健,跳跃流连于枝头的美景。
诗人通过描写乐曲的感情来表现曲调的优美感人。通过音乐的或欢快或低沉、或缓慢或急促。或诉说平身的不得志,或倾诉心中的满腹辛酸幽怨。她有不幸的身世,有刻苦求学的艰辛,有艺高名显的辉煌,更有现在漂沦憔悴的委屈与无奈,琵琶女把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慨与理解都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呈现给了听众。
诗人还写了演奏者和听者之间的感情交流。歇女凄惨的身世、悲伤的情感。她用琴声述说的一切,诗人都听得明白了然。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呼唤。当再闻琵琶时,更是泪湿青衫。歌女的琴声只有在“知音”的耳朵里才更显得珍贵异常,动听感人。
二、比较阅读
1、横向比较
白居易除了这首《琵琶行》,还有两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一首是《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和《夜筝》。前者和《琵琶行》描写的时间、情景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写秋夜闻琴,又见到歌女,琴声也都是悲伤幽怨的,歌女生活都是凄惨的,同时歌女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但两者比较可以看出:《琵琶行》的描写更具体细腻,对音乐的描摹、对歌女身世的叙写以及对自我被贬的感叹写来都生动感人,琵琶女曾经艺高貌美,而今漂沦憔悴,独守空船,遭遇令人同情,而诗人忠言被贬又何尝不引起读者的深深同情呢?诗人同情歌女又何尝不是对自身遭遇的感伤和不平呢?对歌女的真挚同情也是对封建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志不得展、才不能显的悲愤情感的真实吐露。
另一首是绝句《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这首诗可看着是《琵琶行》的缩写本。弹筝的时间、演奏时的氛围、音乐的情感和弹奏者的心情都与《琵琶行》极为相似。“紫袖红弦明月中”使人想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狄花秋瑟瑟”的凄冷,“自弹自感暗低容”使人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幽怨,“弦凝指咽声停处”,使人想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时音乐的深沉凝重,“别有深情一万重”使人想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抑,诗人在短短的绝句中用了描写、衬托及抒情的手法描写了音乐的感人力量。美妙的琴声令人陶醉,令人感动,无声的音乐更让听者荡气回肠。余味无穷。这里描写的仿佛是一幅剪影,在明月中一个弹筝的歌女早已沉醉在音乐中,听众也已经忘了时间和自己,一同陶醉在音乐的'美妙意境里。
当然这三首描写音乐的诗也有很多不同的方面,《琵琶行》比另两首都写得更细腻,生动,内容更丰富。
2、纵向比较
本诗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及后来刘锷的《明湖居听书》都是描写音乐的经典诗文。清人方扶南把《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的“至文”。它们都用了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李诗和韩诗只写了音乐的美妙,没有写弹者的身世和诗人的感受,白诗既写了音乐的美妙。还叙写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贬官的生活。诗人通过赏音乐、听身世、做比较从而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琵琶女也有了更深的同情,因而才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之叹。李贺的诗则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