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何买那么多房

秦风学

白居易为何买那么多房

  白居易为何买那么多房呢?大家知道原因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18岁那年,白居易拜见了长安市作协主席顾况同志,顾主席对他说:长安城房价太高,你想在这里定居,恐怕不容易啊。一语成谶,在此后的15年里,白居易一直没能在长安买下房子,后来中了进士。

  当了干部,晚上下班回家,那“家”还是租来的大杂院。33岁那年,白居易实在憋不住了,揣上存折去看房,看来看去,都买不起,一咬牙一跺脚,在渭南乡村安了家。那渭南也是在长安地界,可惜离长安城一百多里,只能算很远的远郊区啦。

  再后来,白居易做京兆府考官,做集贤院校理,做翰林学士,做左拾遗,做京兆府户曹参军,做江州司马,做杭州刺史……职务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那腰包自然也是越来越鼓,白居易有钱了。有钱也不怕房价高,白居易开始疯狂置业。53岁那年,他在洛阳履道买下一豪华别墅;56岁那年,他在长安新昌买下一宰相旧府;67岁那年,他在苏州城郊买地建房;72岁那年,他又在洛阳龙门买地建房。

  那年月,房价并不稳定。对那时候的富人来讲,让资产保值的理想方式决不是买房,而是买地,一个成功人士也不应该去做房东,而应该去做地主。所以从经济上讲,白居易买那么多房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行为。

  白居易在洛阳履道买别墅的时候,他爸白季庚已经死了,他妈陈夫人已经死了,他三弟白幼美已经死了,他爱人冯氏、儿子阿崔、女儿金銮也都死了,二弟白行简倒还活着,可是常年在外地工作,不跟他一块儿住。偌大一房子(据白居易说,光建筑面积就有五亩七分),只住了三个人,一个是白居易,另外两个是白居易包养的小蜜,即便加上保安和保姆,也显得太冷清太孤寂不是?再说那么大一别墅,白居易也住不完啊,任它广厦千万间,睡眠只需三尺宽,那些日常起居用不着的部分,只能在向人显摆的时候用得上。

  咱们中国有一很烂的传统:当爹的活着时要拼死拼活多挣家业,好让儿子有条件去做败家子。但白居易之所以买那么多房,恐怕跟这一传统没啥关系,老白无论女儿还是儿子,都早早地夭折了。

  既不是为自己着想,又不是为后代着想,自居易干嘛要买那么多房呢?我怀疑这家伙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你不是房价高吗?不是让我买不起吗?现在老子有钱了,老子撒开了买!

  当然,白居易很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我这么推测的理由是――作为高房价的受害者,我也曾经像白居易那样买不起房,那种报复心理憋了很久。

  拓展: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