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另一种解读

王明刚

  《边城》的另一种解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边城》内容的分析,说明沈从文在艺术上是伟大的,但在思想上不是。他对善的过分追求就是对恶的逃避,也是对社会的逃避。沈从文在无奈与绝望中逃避现实。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绝望;逃避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誉,他的创作没有去表现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而是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

  在《边城》中,沈从文构筑了一个充满真、善、美同时又略带感伤的世界。描写的是黑暗时代中柔和的乡村生活。着力渲染的是乡村人的人性美,要表现的是人性美的“魅力”。在作者所描绘的那片土地上,没有欺诈,没有竞争,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所有的事和人都是美好的。是一幅完美的、宁静平和的、人与自然契合的、人人向往的世景图。

  沈从文所构造的这种境界,的确是美好的。人人所向往的',充满了理想色彩的,他也希望在未被现代文明熏染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理想的、美好的世界,而不愿在严酷的现实斗争中,在时代的风雨里寻找到理想人性的现实途径,而以空幻的理想代替了严峻的思考,以逃避代替了现实,在绝望中希冀回到“湘西的世界”。所以,这篇小说虽然是美的,艺术手法上是完美的,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典型浪漫主义,也具有一定批判现实的意义,但在思想内容上来说它不是伟大的。

  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讲述了翠翠父母之间的爱情悲剧。在后来的章节里,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又或隐或显地不断出现,使读者始终感到上空似乎有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时时为翠翠的命运而忧心忡忡。第七章翠翠遇到二老后情窦初开,老船夫发现翠翠她母亲越来越相似,心里记起了些旧事:第十一章老船夫自以为明白了翠翠的心事,于是在“空雾里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心中有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第十二章老船夫隐约体会到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忽然感觉到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第十三章老船夫给翠翠讲故事再次提到翠翠的母亲,翠翠听来神往倾心;最后一章老船夫死后,照顾翠翠的杨马兵告诉翠翠所有真相时又提到翠翠父母的故事。这都不难发现,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在文本中是一步步强化的。它一直萦绕在老船夫的心头,甚至达到对翠翠命运的预感。而翠翠从心里有了那点情愫开始,也渐渐对命运有所觉察。于是她看到祖父的一汪眼泪时会又惊又怕。心中乱乱的,于是她神往倾心地听着母亲的故事时会感觉心中压上了无法挪开的沉重的东西。这时的她还不明白这沉重的东西是什么,然而,当她从杨马兵口中知道一切时,她全明白了。明白了什么?明白了自己的不幸。明白了一切原来都是命运! 不仅是翠翠母亲与父亲爱情的悲剧,翠翠与母亲爱情的惊人相似,还有大老的死,二老的离去,杨马兵由暗恋翠翠的母亲到最后成为翠翠唯一的信托人,老船夫从顺其自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到改变生活态度来尽力为翠翠争取幸福,最终却还是阴差阳错地遭命运的戏弄,《边城》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生活在这样一种命运的阴影下。那些人物,似乎都有种内在于生命的隐痛,但凡天地间一个生命怀了一种心愿,就如命里注定,身不由己,而心愿的渴望实现又永不能实现,便使得生命的形式最终在无奈中等待。

  在小说的结尾处,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现状的残酷和未来的不可知常常是令人绝望的,翠翠在对人生命运的绝望中等待着。翠翠没有在现实中反思自己,为自己幸福生活去努力与命运抗争,而是把自己生命放在绝望后的等待中。而翠翠不过是个代名词,她的眉宇间的忧郁,生活中透露出的悲哀与绝望正是沈从文本人的精神体现,

  我们知道,沈从文是一个十分注重生命体验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阐释。沈从文走出湘西,来到都市,受尽了都市中的种种冷遇与歧视,当初来都市“找理想,读点书”的愿望遇挫,命运给他的似乎都不是他所想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会使敏感的沈从文产生一种命运的无常感。所以沈从文总称自己是“乡下人”,以 “乡下人”的情感、立场、价值标准去衡量一切。他的这种思想使得他认为乡下优于城市,下层人胜过上层社会、原始人性胜过文明教化的价值判断,于是他构筑了一个以乡下人的人性与风情之美来否定都市人性与生存状态的文学世界。所以《边城》中他不想看到“湘西世界”中的本真人性变成“都市世界”中扭曲的人性,不想看到“湘西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真诚和谐的关系变成“都市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奸诈的关系,而是有想保持原始“湘西世界”的本真人性、善良真诚的愿望。他虽然在文学中反思了社会,认为社会不和谐,但是反思中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找出一条解决现实的出路,最后还是逃避到“湘西世界”,在那里寻找心里的片刻宁静,这是一种不利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思想。

  《边城》中翠翠和她的爷爷。不仅摆渡不收钱。还为过河的人准备了茶水。如有人偷偷将钱放在了翠翠家的什么地方。她或她的爷爷是一定要追上去还给人家的,大老与二老对翠翠的爱也是有一个要自动退出。总之,在作者所描写的世界中,一切人都符合人性善的标准,所有事物都具有美的形式与内涵,人与人是真心相待,相互理解的。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的。这一切都太过于完美,太过于单纯,不能解释现代人全部复杂的社会行动。社会是多色的,历史是在善与恶交搏中前进的,哪里会有这种纯美的社会。而对善的过分追求就是对恶的逃避,也是对社会的逃避。沈从文在无奈与绝望中逃避现实,

  《边城》中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使得人们醉心于湘西世界人性的完美无缺,忽略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以及产生的社会根源,因此湘西世界中的人们对于世界的变幻是难以适从而茫然的,他们无力承担现实生活发生的巨大变故,寄希望于茫然的等待。他的这种无意识的茫然决定了悲剧的命运性,而且也会影响现实社会的人性改造与发展。缺乏现代精神的渗透。

  所以自然人沦为社会人后,都要在精神的重荷下喘息前进,不可能像人们幻想的那样健康优美。社会是向前进的,我们不要只抓住旧事物的善,而要在新的社会斗争中重新建构美。不要从喧嚣的尘事中退出来,沉浸在一种艺术幻想中,或者在无奈与绝望的一点希冀中等待,每个人都要立足于现实,认真审视和反省自身的日常生活,并对其重新建构,就可以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寻觅到自己的理想,并以积极向上的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