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摘 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透露着真实,隐含着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人人平等,即使妓n也是有尊严的;这个世界淳朴自然,没有现代都市人的钩心斗角;这个世界“一切如诗,一切如画,一切鲜明突出……本身所在既不是天堂,也不像地狱,倒是一个类乎抽象的世界”。[1]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是一群平凡且诗意的人,他们的生活是纯洁的、本源的,具有自然的品质。“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创造的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对于身处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方心灵的净土。在此本文谨以《边城》为例透视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关键词:边城;湘西世界;真;善;美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清澈透明的小溪,涨在春水里的河街,沿着河街的吊脚楼,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部小说围绕一个美丽凄婉爱情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小镇青山绿水的诗意,人性和谐的暖意,懵懵懂懂的爱意。这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回归本真的净土。透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对身处快节奏时代迷失本性的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湘西世界的“真”
(一)真实的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面是由河流、山川、渡头、渡船、竹林、茅屋等等组成的大自然的尤物,平凡,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独特的美;另一面是由喜怒哀乐构成的自然人性,有青年男女热情的歌,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妓n和商人调笑声……这是一个日常的、平凡琐碎的世界,却令无数人心驰神往。大多数人觉得这样的世界仅存于沈从文的笔下,是虚构的、缥缈的、非真实的`,就像汪曾祺曾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那么,边城的世界真的仅止于沈从文的笔下吗?不,这样的世界真实地存在着。
边城的风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人觉得这是“边城”?世界因人而美丽,如若边城没有“翠翠”“天保”“傩送”等这些充满灵气的人,那么再美的边城也只是一座死城,美丽却丝毫没有魅力。我们总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方人成就这一方水土的美。我们迷恋的不是边城的美景,而是淳朴自然、随心所欲的边城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心灵早已蒙上一层尘土,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一片浑浊。再没有一双清澈的眼,再没有一颗空灵的心,我们又要到哪里去发现有着“翠翠”的边城呢?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都曾经生活在“边城”里。那时的我们年幼尚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遵循本性生活,不需考虑诸多观念,那时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就是“边城”吗?所以,当我们回归自然,便会发现边城是真实的世界。
(二)人之真
《边城》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没有被观念遮蔽,回归自然本质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均有一颗质朴之心,自然地表达喜怒哀乐,真诚地与他人交往。“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等犹如刚出生的婴孩,他们遵从自己的本性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在沈从文的笔下以人性最本真的状态自在的生活。沈从文曾写道“对于农民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1]
小说中的人物以本真的状态生活着,他们不屑于掩饰自己的真性情,他们敢于表达心中最真实想法。在小说中天保偶然见过翠翠后,就对翠翠的爷爷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他真诚地表达自己对翠翠的喜爱之情,坦率的如同稚子,丝毫没有我们现代人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在《边城》中的妓n亦是至真的,小说中这样描述与情人分别后的妓n,“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p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这样的女子怎能不惹人怜?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顾虑着种种观念,很难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甚至碍于一定的观念,将其搁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试问,如果我们不能抛开种种顾虑,展现真实的自我,那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湘西世界的“善”
湘西世界是一个处处充满善的世界,这里有善良的人,善的事,一种从善的风流韵味。沈从文亦说过,“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照例会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说的‘向善’,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属于社会道德那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这个: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1]
《边城》中的人善良质朴,他们不会刻意从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以善的形式生存着。其中的老船夫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虽说渡船是公家的,但大家认为老船夫“出气力不受酬”,有些人会扔一把钱到船舱,但他都会把钱拾起重塞给那人,说“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有些人实在难推脱的,他便买了烟茶时刻备着送人,半分不收人家的好处。“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 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老船夫去卖肉时,屠户敬他给他肉不要钱,可他却事先算好价钱,把钱掷到人家钱筒里。“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向船舱里掷钱的人,想照顾老船长的屠户,铺子上的商人,他们不也在向我们传递着善的信息吗? 湘西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行“善”的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做善事,他们只是在依循本性在生活,善的意念竟是融在这些人的骨血中了。作为读者,我们渴慕着这样一个世界,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人性的“天堂”。而这种观念恰恰暴露出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从善难。掺杂超量三聚氰胺的奶粉,红十字会救灾资金被挪用,扶个老人过马路还要防“碰瓷”……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面对“湘西世界”的善,我们意识到这样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乌托邦。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认识到,“湘西世界”并不是虚无的,我们有能力让现在的世界逐渐转变为善的世界。这不是说空话,我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湘西世界。不要等社会强制要求你善你才去执行,不要别人善你才善,被要求的善,我们说这是伪善。我们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把善变成一种本能。当我们每个人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每一处地方都是“湘西世界”。
三、湘西世界的“美”
我们都说湘西世界美,那么湘西世界美在哪里?那青山绿水为美,那俊秀容颜为美,那善良质朴为美,那恣意的生活为美……沈从文在书中写到,“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使人乐于受它的统制,受它的处治。……它或者是一个人,一件物,一种抽象符号的结集排比,令人都只想低首表示虔敬。这种美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一片铜,一块石头,一把线,一组声音,其物虽小,可以见世界之大,并且世界之全。”[1]我从沈老先生的笔下理解的美,是能使人感到有意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事物即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景、物之美。景、物是死的,本身并不具有美丑之分,只是当我们人用一种视角、标准去看待它时,景、物会给人带来或愉悦或凄凉的感觉时,他们便产生了美。在“湘西世界”里,一条小溪、一座青山、一条渡船、一片竹林,人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仿佛都具有无穷意味,让读者感受到诗意与柔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在这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极致的和谐,这样一幅诗歌图画使人愉悦,使人心驰神往。
“湘西世界”的人之美。人的美与善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没有善徒有姣好的外表,我们是不会承认她的美的。《边城》中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我们觉得她是美的。但如果,翠翠渡船时随意向坐船人发火,辱骂他们的无用,很明显,我们不会再觉得翠翠是美的。五十多岁的顺顺,脚上有毛病,“走路难得其平”,单从顺顺的外表的看,可能我们不会觉得他美。但当我们知道他“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时,我们会说,这个人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之美。“沈从文笔下的‘生活世界’,人们是用审美直觉,来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生命本身、对待自然的。……他们的生命形式本身就是美的,本身就是自由的。”[2]《边城》中的人服从自己的天性,回归自然本质,这种生命形式是现代社会的我们所望尘莫及的。《边城》让读者看到了这种生命形式,对引导受众从善,回归本真具有重要意义。叶朗先生认为“美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境域,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3]《边城》中对妓n的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n,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n”只是被人当做一个谋生手段,不关伦理,不关道德,“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种生命形式对于备受束缚的我们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为受众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考领域,也为读者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湘西世界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生活的人无疑是幸福的。然而这样带有崇高而朴实和宁静清新的意境之美的世界,似乎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望而生畏,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已经认定这样的世界是虚幻的,断定 ——我们不可能拥有!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湘西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各种理念束缚的我们在面对这样的世界时会产生的自卑感,让我们否定它的存在。
在当今文学创作重视反映社会矛盾及阶级斗争题材的背景下,不少作家认为“湘西世界”是沈从文逃避社会现实、幻想回到古老文明的落后的体现,但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沈从文老先生塑造这样的世界不仅是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种人性美,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他曾写道,“《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 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在我看来,沈先生为我们构筑了这样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我们即使不能立即变成“翠翠”“天保”,我们亦可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完善自己,以己之力为社会的和谐之美做出贡献。当每个人都以这种标准要求自己时,“湘西世界”离我们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2]李美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照亮的一个“生活世界”[J].中国文学研究,2013(1).
[3]叶朗.美是什么[J].社会科学战线,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