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言志技巧探微

刘莉莉

《短歌行》言志技巧探微

  《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其中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首,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下面是关于《短歌行》言志技巧探微,希望你喜欢阅读!

 

  曹操传于后世的有《长歌行》与《短歌行》,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选的是他的《短歌行》。清人朱嘉徵在《乐府广序》中说:“《短歌行》,歌对酒,燕雅也。”指出这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短歌行》是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韶光易逝的感慨,流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

  《短歌行》言志,很讲究艺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妙用比喻与巧用典故。

  诗歌一开篇,便用“譬如朝露”的比喻来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慨,“譬如朝露”抓住了朝露易去与韶华易逝的.相似点,传达如此心意:余年渐少而功业无成。

  诗入正题,诗人吟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处,诗人信手引用《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成句,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对贤能之人的礼遇,流露出“唯才是用”的思想。用典又分为“用事”(又称为“事典”或“稽古”)和“用语”(又称为“语典”或“引经”),这里当是“用语”,通过引用《诗经》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为喻,礼赞贤才,流露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也是比喻,有人认为这是诗人用乌鹊无依比喻人民的流亡;甚至还有人说:“窥诗之意,当时定有流移人口,不受他的招抚,向南方流移,因而因物托事,以诗寄慨。”(见傅长君《曹操〈短歌行〉试解》)。我们认为这样理解,诗的主旨不够集中突出,似有割裂诗意之嫌。还是清人沈德潜的话有些道理,他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说得更确切些,这是以乌鹊比喻贤者,大意是说:贤者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

  全诗的结尾:“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属于用典中的“用语”,语出《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则是用典中的“用事”。“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曾助其兄武王灭商。他对国家的统一、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周公吐哺”的典实本于《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卷三载有周公的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意思是:为了忙于招待来访的贤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后来便以“吐哺握发”形容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结尾四句,前两句诗人用“山不厌高”比喻贤士多多益善。后两句则以周公自比,表现礼

  遇贤才的殷勤态度,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高考作文强调文中要有“我”,这个“我”相当于诗人言志。如何言志,如何写“我”,是值得思考的。曹操的《短歌行》告诉了我们一些言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