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短歌行》正反解读

黄飞

高中课文《短歌行》正反解读

  【课文故事】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杂记》中记载:曹操因被董卓通缉逃往家乡,路过父亲故交吕伯奢家便前去拜访。正巧吕伯奢不在,只有他的家人在家,便请曹操进屋休息。这时曹操听见屋外有铁器碰撞的声音,认为他们要伤害自己,于是趁夜将他们一家杀害,之后“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看看他以后的很多诗词作品,你就不难明白他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了,杀人都杀得这么浪漫。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课文正解】

  老年壮志愁

  关于曹操写作《短歌行》的背景,历来有两种看法。

  一是认为作于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二是认为作于曹操大败于赤壁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然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曹操“老年壮志愁”的心灵轨迹。那么在《短歌行》中,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曹操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这样一种情感的呢?

  一方面,面对还未统一的江山和岁月不饶人的现实,他抒发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感慨。

  在这里,诗人喷薄而出的情感就是一个“愁”字,且“愁”到了要借酒浇愁的人生困境。但这并非“小我”之愁,而是为实现统一中原大地的远大抱负而至今未果的愁,是一种“大我”的愁,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愁。

  所以,这并非是为了表达自己颓废、消极的人生苦闷,而是在巧妙地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稍纵即逝,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不应蹉跎岁月。

  另一方面,面对山河破碎,一将难求的人生困境,他发出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诚邀天下豪杰的英雄帖。

  在这里,他先巧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比喻,以山高海深来暗示自己有广招天下贤才的博大胸怀。再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来暗示自己有周公求贤若渴的决心,希望大家都归附于他,一起实现一统江山的伟业。

  因此,从整个诗中,我们是不难看出曹操心忧天下,求贤若渴的心路历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