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艺术表现特色分析

孙小飞

  《短歌行》一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短歌行》实际是一篇很有政治性、说理性的诗篇,但全诗没有枯燥的说教,一切道理都在情感的波澜和抒情意境中得到了深挚而曲折的表达。全诗四段,第一段一上来就用悲凉的调子唱出了积郁已久的忧思,感慨人生短促,需要借酒消愁。这种调子是很能使多经战乱,出路渺茫的汉末士人受到感染的。然而诗人的忧愁却并不引向消沉,而是具有积极的含义,他愁的是贤才难得,壮志未酬。所以第二段就借用《诗经》成句并加以巧妙的处理,来表现对贤才的思念和得到贤才后的欢乐。第三段的八句中,前四句又在讲愁,是照应第一段的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段中的八句。表面看来,意思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第四段最后八句,先用乌鹊绕树比喻贤才犹豫彷徨的心情,表示希望群贤毕至;然后归结到自己身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委婉含蓄,曲折深沉,是通过以情感人来引发当时士人的思考,从而认明真正的出路。而这正是作者写作此诗的政治目的之所在。

  (二)慨慷悲歌,风格沉雄。《短歌行》的主题在于求贤,而求贤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理想,所以全诗极富于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如此积极的内容却不是用空洞的高调来表现,而是通过慷慨悲歌来做富有感染力的`抒述。在全诗中,沉郁的意境和内在的积极要求和谐地统一在起,构成了一种深沉而雄健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与建安文学潮流的基调高度一致,也充分显示了曹操诗歌的艺术个性,所以成为曹操的代表之作。

  (三)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从汉代末年开始,在诗歌语言形式的发展中,典雅板滞的四言体逐渐衰微,汉乐府民歌所创造的五言诗不但给诗歌语言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已开始盛行。《短歌行》的语言特色在于它仍然采用四言形式,却旧中有新,流畅平易,很富有表情达意的能力。诗中运用典故也并未使人感到奥涩,反而因借助传统的形象而增强了诗歌的情味。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加以战乱频繁,朝不保夕,所以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在社会上很流行。《古诗十九首》里有不少诗就带有这种颓废的情调。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操生活在那个时代,自然也会染上这种消极思想,发出“人生几何”的感叹。然而这首《短歌行》的感情并没有陷入低沉的哀叹之中,而是经过几次反复,最后达到奋发激昂,显示了曹操悲凉、沉雄的风格。这是它可贵的地方。这风格从实质上讲,正反映了整个建安时代的时代精神。

  《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