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莉落

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杜甫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杜甫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下面一起来看看!

  杜甫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文人一样,他的最大的理想不是当一个诗人,而是要入世做官,达而兼济天下,杜甫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却既未能封侯拜相,功成名就,也未能知天乐命,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一生处于郁郁不得志之中,既没有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也没有找到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本文试图对杜甫的人生悲剧从各个角度作一个分析,从而建构出杜甫人生悲剧的因果系统模式。

  一、造成杜甫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社会基础的制约与规定,以其客观的力量把杜甫陷入到了历代文人共有的规律性悲剧中来,也即在于杜甫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封建制度下人才引进机制,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文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它是由社会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一生贯彻实行儒家“仁政”的政治标准,犯颜直谏,廷争忤旨,勇批朝廷的失道违仁。然而,封建社会君主高度集权,做臣子的要绝对尊重君主的权威。杜甫真挚,执着地追求他的“真性真情”,不懂得变通,不会逢迎,便显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此,杜甫与时代,与统治阶级的多种矛盾都是无法消解的。

  二、杜甫自身的个性品格与其人生悲剧的相关性

  杜甫具有心怀天下的品格和诗人气质,他在读书壮游之后便参加了科举考试,科举不中,便开始了他的旅食京华的生活,历尽十年艰辛。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杜甫追求已久的理想就要实现了,然而此时的.现实环境已今非昔比。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异常残酷,皇族之间、朝臣之间、宦官与朝官之间、藩镇之间,明争暗斗不能停止。这种君不仁、臣不贤的生活环境已经预示了杜甫仕途的艰难性。

  杜甫一心想“致君尧舜”,希望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世易时移而未能审时度势,依然我行我素,必然要遭受随之而来的后果。乾元元年(758),房琯以四条罪状被贬外任,杜甫“见时危急”,仗义执言而“违忤圣心”,被肃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虽有醒悟,但为时已晚矣!

  三、在社会和自身性格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儒家人生价值取向是杜甫人生悲剧根源

  在封建时代,摆在士大夫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儒家的出仕,二是道家的归隐。出仕和归隐是两个层面的不同选择,从出仕到归隐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房琯事件,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是“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此次事件,杜甫失望了,朝中无所倚望,又畏惧进一步受到迫害,就干脆含愤拂衣而去,这其实也显示了他性格中清狂的一面。在弃官入秦州途中,杜甫通过对庞德公、陶渊明、贺知章、孟浩然等古今清高狂放之士用舍行藏的反思,似乎看破了贫贱富贵,功名荣辱。他的诗歌《佳人》,就是通过对一个遭遇不幸的绝代佳人的同情,写出了自己弃官后的思想状况;他的《谴兴》诗流露出庄子的齐物思想,《剑门》诗又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相吻合。这样的一种生命状态和思想状态,充分地体现了老庄哲学。

  按照一般的规律,接下来杜甫就该归于自然,在山光水色中怡情养性,于淡薄名利中乐天知命,从此无牵无挂,相忘于江湖了。但是,杜甫始终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仍时时在实践着儒家的用世思想。

  儒家思想的中心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爱”与“仁”。杜甫的一生是实践、充实、丰富儒学的一生,他既希望君王能够实行“仁政”,泽福天下黎民苍生,他自己也时刻在实现着“仁”。他的不朽诗篇《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就是一种仁爱之心。杜甫进而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当他的茅屋在暴风骤雨之中被刮破、雨漏下来不能成眠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除了爱人之外,杜甫又进一步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及到宇宙间的一切生物,杜甫的咏物诗写马写鹰写松鼠,他对这些生物都充满了爱心;杜甫的“致君”理想也并没有随着他的弃官而中止,他时刻在等候着君主的召唤。《凤凰台》中说:“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正是他愿望的真实写照。在杜甫刚到秦州不久,就叹息“山高客未归”,随着“飘零为客久”,其他的诸如“最奈客愁何”﹑“花近高楼伤客心”﹑“艰难作远客”﹑“十载江湖客”,﹑“江汉思归客”等诗句,都反映了他的一种漂泊之感、思乡之情。但杜甫想要回归的故乡在哪里呢?他的实际的故乡由于战乱和缺少管理,早已破败不堪,难以安身了。事实上,杜甫想要回归的故乡就是朝廷,还乡就是归朝。“他的还乡之思,只是还朝之想的借喻性意象,是他追求圣化的一个不愿破碎的梦”。 “身在朝野,心怀社稷”,杜甫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苦楚;生活漂泊,精神无着, 杜甫失去了精神家园。这是他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儒家实践来看,儒家的言行实际上体现出庄严与崇高的悲剧英雄色彩。杜甫把儒家对生命的认识,在自己的身体力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当为,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用自己的一生和命运抗争并且不怨不悔。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中国文化君子理想的楷模,他在人格上和行动上都代表着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这也就是杜甫被称为“诗圣”中“圣”的一面;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的诗给人以痛苦,但能在痛苦中受到震撼,在震撼中,让人得到灵魂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