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野望作品介绍

黄飞

杜甫野望作品介绍

  【作品简介】

  《野望》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杜甫《野望》诗共有两首,均表达出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国破家亡,天涯漂泊的情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野望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解】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韵译】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评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点评】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吐蕃在四川边境作乱,作者身居草堂,以“野望”为题,表现了一种感伤时局、忧国忧家、怀念诸弟的沉痛感情。本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远望苍茫的岷山,终年积雪,松(今四川省松潘县)、维(今四川省理县)、保(今四川省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都有重兵驻防;近看南郊外百花潭清澈见底,锦江碧水东流,万里桥横跨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海内连年战乱,流落在河南、山东一带的几个兄弟音讯断绝;彼此漂泊天涯,远离家乡,只我孤身一人在此,好不凄楚。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我只有将迟暮之年,交与多病的身躯;在国家存亡的危机时刻,我至今尚未能为国家尽一点绵薄之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我独自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地萧条,不禁令人神伤。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史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中英对照翻译】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A VIEW OF THE WILDERNESS

  Du Fu

  Snow is white on the westward mountains and on three fortified towns,

  And waters in this southern lake flash on a long bridge.

  But wind and dust from sea to sea bar me from my brothers;

  And I cannot help crying, I am so far away.

  I have nothing to expect now but the ills of old age.

  I am of less use to my country than a grain of dust.

  I ride out to the edge of town. I watch on the hori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