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素材

马振华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素材

  第25课《杜甫诗三首》

  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 决眦() 凌绝顶() 烽火() 不胜簪() 逾墙() 邺城戍() 老妪()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

  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⑴三男邺城戍 生活贫困

  ⑵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⑶出入无完裙 兵役苛酷

  课文精段赏读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

  5、根据这首诗的描写,加上你自己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泰山,力求生动、细腻。

  (50字左右)---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三)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加点的词。

  ⑴三男邺城戍----- ⑵二男新战死---- ⑶请从吏夜归--- ⑷犹得备晨炊-----

  2、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老翁逾墙走--------------

  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

  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拓展阅读:

  (一)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的开头两句,点明看月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独看”写妻子独自观月思亲的情景,“未解”写儿女幼稚不知思念长安的父亲。

  (B)“云鬓湿”“玉臂寒”写诗人想象中月下的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以至雾湿云鬓,月寒玉臂。

  (C)“倚虚幌”是说夫妻双双倚着帷幔看月,“何时”表示出妻子对这一刻的盼望之情。

  (D)“双照泪痕干”是诗人想象中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看月抒写离情,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B)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通过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苦,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C)诗人从妻子儿女着笔,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和惆怅。

  (D)全诗均是想象之词,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着力描写妻子“独看”思亲的情景。

  4、这首诗属于唐诗中的---(体裁)。

  5、古诗词中有许多借月思亲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1)------,--------。(2)----------,--------。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却看妻子愁何在 B青春作伴好还乡C白日放歌须纵酒 D却看妻子愁何在

  2、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作者寓居梓州,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狂喜而作。你能具体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的“狂喜”吗?------------------------------------------------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剑外忽传收蓟北------ ⑵漫卷诗书喜欲狂--------

  4、说说下列诗句的大意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对全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B.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不够真实的感受。

  C.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作返回故乡的准备,突现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D.作者用“忽”、“初”、“却”、“须”等虚词结构全诗,使全诗转折自然,舒缓自如,生动活泼。

  (三)江南逢李龟年①

  杜甫

  岐王宅②里寻常见,崔九堂③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①李龟年:唐开元、天宝间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逢节日,为人唱歌,听者都感动流泪。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出蜀至湖南潭州(今长沙市)遇到旧识李龟年,诗即作于此时。②岐王:睿宗第四个儿子李范。③崔九:与玄宗关系极密切,用为秘书监。

  1、诗的前二句写过去,表现李龟年----------

  2、诗的后二句写--------,点明了相遇的时间:----------,相遇的地点:------。

  3、“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表明--------------。

  4、末句的“落花时节”仅仅是写景吗?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5、诗的末二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蕴含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我们学过的杜甫诗作中,也有这样的名句,可以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你知道是那几句诗吗?请写下来。

  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