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唐诗里的兄弟之情

张东东

李白与杜甫:唐诗里的兄弟之情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长歌浩气的唐诗天下,这两位是光耀千秋的“双子星座”。

  更传奇的是,李白和杜甫这样百年不遇的诗歌奇才,竟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的同龄人。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之间还有过交往,并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为后人称道的伟大友谊。

  那一年,李白很郁闷

  与杜甫相见的那年,李白44岁。此时的李白,人到中年,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为权贵所容,被排挤出京城,只落得孤身一人四处飘零。

  李白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一度被称为“神童”。少年时代,李白仗义豪爽,好剑术,好交友,喜欢结交四方豪雄,执剑游历四方。20岁时,李白只身出川,开始了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的游历,南到洞庭湘江,东到吴越之地。在游历中,他广交朋友,拜谒名流,希望能够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实现自己的诗歌理想和政治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然而,这种似神仙的游历生涯,却令李白在饱览祖国壮丽河山的同时,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游历之中,得到了一门如意婚姻。公元725年,李白在游历途中,暂居于小寿山时,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

  公元742年,李白来到长安,拜见了当时的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文,极为赏识。经由贺知章的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见,并在金銮殿上出口成章,深得皇帝的喜爱,不仅赏赐了美食,还亲自为他调羹,并下诏令他供奉翰林。

  供奉翰林后,李白纵酒当歌,常常与人在街市中饮酒。有一天,皇帝在沉香亭闲坐,诗情顿起,随即召李白进见。谁知,李白此时已喝得酩酊大醉,左右只好把他架到皇帝面前。谁知,在这种醉意朦胧中,李白竟然能够“斗酒诗百篇”。从此,皇帝更加怜惜他的才华,设宴时常令他陪侍。

  有一次,李白陪侍皇帝作诗时喝醉了,居然让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子。素来高贵的高力士,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从此对李白极为痛恨,于是选摘了一些李白的诗句,拿去激怒杨贵妃。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李白知道日后难以自处,于是恳请皇上,让他重归山林,继续从前的游历生活。

  那一年,杜甫意气风发

  公元744年,李白因触怒权贵高力士和杨贵妃,被排挤出京城,放归山林。草长莺飞的三月,李白带着皇帝赏赐的金子,离开长安,从此远离了仕途,重新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涯。

  杏花满天的四月,李白途经洛阳。而此时的杜甫,恰好也在洛阳。李白和杜甫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相识在杜甫的父亲杜闲的家里。

  杜甫出身名门,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当时任奉天令一职。李白见到的杜甫,只有33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好时光。在此之前,他7岁学诗,15岁诗名远扬,除了25岁时应试举人名落孙山,年轻的杜甫尚未经历过其他挫折,人生的坎坷和风霜,还有一段时间才能降临到他的头上。

  44岁的李白与33岁的杜甫,两个相差11岁的男人,因为诗歌一见倾心,成为忘年交。

  对于李白和杜甫的第一次见面,闻一多曾经饱含激情地这样写道:“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两个人的相遇,是在夏天。秋天,两个人同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登吹台、琴台,一起渡过黄河,共游王屋山,前去拜谒道士华盖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华盖君已经不在人世了。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四处漫游,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所以二人在诗友之外,还是志同道合的“驴(旅)友”。

  次年,李白和杜甫又结伴共游山东齐鲁。不久后,另一名大诗人高适,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夜里,三位诗人常常一起把酒言欢,畅谈读词,醉了就共盖一床被子,沉睡到东方既白;白天,他们携手并肩同行,共赏沿途风光,一路踏歌而行。

  这次旅行中,李白和杜甫的感情日益亲密,情同兄弟。后来,杜甫屡次在诗中不胜留恋地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至今,开封禹王台公园内,还有为纪念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登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

  那一年,李杜永分别

  李白和杜甫在旅游之时常常“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就这样同吃同眠同行,在一起慷慨高歌了几个月。对于这段时光,杜甫曾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深情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从杜甫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对李白的感情,是像兄弟一样的感情。然而,杜甫为什么会佩服李白呢?仔细分析两人的性格,杜甫为人老实,规规矩矩,敬圣尊贤,终生不改其志。而李白是何等狂人!他恣意纵酒,口出狂言,不为亲近所容,更为权贵嫉恨,正处在“世人皆欲杀”的一个危险状况。

  可以说,李白和杜甫的性情相去甚远,而且自古文人相轻。但是,杜甫偏偏能欣赏李白,甚至不惜笔墨,对李白给予高度评价,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一个文人对另一个文人至高的赞美和歌颂了。

  李白在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仍旧默默无闻,一无所成。但性格孤傲的李白,偏偏能和杜甫投缘,相伴相行,醉酒当歌,形同兄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然而,他们的交往,是那么短暂。让我们看一下他们两个人在兖州分别的情景:李白举起杯中酒,依依不舍,却又强装洒脱地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杜甫,则在无限深情地憧憬着下次的重逢,作诗说:“何时石门路,重在金樽开。”

  然而,他们却再也没有重逢,这成为他们生命中惟一的相遇,也是惟一的诀别。

  那一年,他们彼此怀念

  李白和杜甫分别之后,各自踏上了坎坷的人生征途。李白继续自己的飘零与落魄,而从未尝过人生艰辛的杜甫,也开始进入风雨飘摇的颠沛流离之中。

  虽是各自飘零,思念却一直在心中。尤其是杜甫,更是在自己的诗集中留下了大量对李白的思念之作。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共有14首之多。

  不仅如此,杜甫还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以后的安全,万水千山,远隔天涯,对李白的这份思念一直跟随着杜甫从未间断。直到晚年,杜甫还在天天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而李白又何尝不在思念这份兄弟之情!多年以后,当李白再一次游历到齐鲁,忆往思今,他动情地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孤傲如李白,面对没有杜甫同行的齐鲁之行,忍不住黯然神伤,“齐歌”“鲁酒”再也提不起李白的诗兴和酒兴,思友之情如同永不停息的河水,滔滔流淌过来,淹没了这个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