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歌的女性意象
杜牧常选择用女性意象来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借女性的命运寄托自己跻身社会的各种感受,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思考融入女性的悲惨生活。将自己的思想灌注于女性形象中以此来抒发政治谋略与历史感慨,反映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杜牧是晚唐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女性题材为内容的。诗人在这些诗歌中诉说女性的生活和情感;同情女性的悲惨遭遇和精神创伤;还原历史女性的清白和无辜。诗人用他的清新俊逸的生花妙笔,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女性形象。在晚唐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杜牧用女性意象来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映射着自己思想的深层寓意。
一、寄予深沉的政治谋略
古人总喜欢以女性形象和口吻自比,借以映射君臣关系或抒发政治豪情。在男性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诗人用女性身份来定义自身属位,显示了自己的低微姿态。并且用女性话语来代言自己的志向抱负,使这种纵世的豪情隐露出女性的柔顺及乖巧。因此古代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借美人之口诉说平生志向,成为抒发知识分子政治感慨的主要手段。
杜牧出身于世代显赫的官宦世家,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高门世族,在唐代尤其显赫。”他的家族成员多担任朝廷要职,整个家族一直处于统治的最高层。世家风范及祖辈的影响,杜牧自幼就博览群书、关心时政、胸怀远大志向。杜牧在大和二年弱冠及第,以进士身份步入士林,他在《群斋独酌》中道出了自己的政治志向“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在这里以女性温柔贤淑的补衣行为,暗喻自己的辅佐君主、匡扶天下的心愿。诗中用女性的口吻道出了对李光颜的敬仰之情:“我爱李侍中,标标七尺强。”对李光颜的威武姿态大力歌颂,并对他功成归来的场景进行大肆的渲染,“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李光颜为国家统一做出重大贡献,诗人对他的大肆赞扬,其实也是对自己内心渴望建功立业心情的抒发。而诗中在写朱处士时,则为我们勾画了他理想中的社会蓝图:百姓安居、民俗淳朴、轻徭薄赋、政官清廉、国家安宁,反映了杜牧长远的政治目光。诗歌中虽然有思想上的苦恼和面对人生治世的不满,但诗歌的主旨却是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和满腔热血的政治抱负。
二、惺惺相惜的命运共鸣
杜牧一生好论兵而又广闻博识,谈政论兵,卓有见地。他希望国家兴盛、政治昌明。然而“晚唐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时代,官宦操纵政局、藩镇对抗朝廷、官场党争不休,整个社会笼罩着一层世纪末的气氛。”士大夫们深感国事无望,政途的失意使他们急需寻找另类情感的寄托与代偿。诗人在放荡的生活中敏锐的发觉女子身上倒映出自己的影子。不得志的士人就与社会底层的女性一样,落魄红尘,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两者之间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同构,“女人依靠宠幸自己的男人,而男人却要依靠于当权者,他们都是被动的存在。”如《张好好诗》。
诗人首先用清倩华美的笔调描摹了张好好“十三才有余”时的绝世之貌。“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容颜姿态如彩风、莲花,美妙绝伦;“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歌喉清脆响亮,无人能及;“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随着时光的推移,声色、容貌、姿态更趋佳境。诗人从色、艺、声、形等方面对好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她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诗歌的后端却笔势陡转,“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为当垆。”几年的时光却是斗转星移,往日的绝世佳人却沦为了今日的卖酒弃妇。可怜的身世遭遇引发了诗人的怜悯和同情。
三、立意奇僻的历史感慨
安史之乱后,唐朝气势顿衰。至晚唐,社会已经呈现出悲凉怅惘的暮气。诗人杜牧正是生活在这个多事之秋,他在拯救苍生、兼济天下的愿望难以实现之时,就从现实的世界中逃避到对往日历史的追忆之中。“对历史的`追怀则是对现实的喟叹,在历史的咏叹里散发的是对当代的绝望与失望。”诗人在救世情感无所寄托时,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和感叹来忘却现实的迟暮与衰飒。咏史的角度很多,杜牧却习惯将兴亡之感通过女性表现出来。杜牧的咏史诗大概有三十多首,其中有一半的题材涉及女性。他善于通过女性这一独特的角度抒发历史感慨,而女性在他的诗歌中也化身为一个个历史的符号和标志,通过她们来展示诗人对特定的历史时期乃至历史事件的观感。
诗人在咏怀历史时,总是用自己的意念去感知历史,他的历史观点也往往新颖独特。他“能本着文以意为主的精神,灵活运用史料去重新评论历史人物,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把历史、现实和个人的思想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如《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
此诗中涉及的女性有两位:“桃花夫人”息夫人和“堕楼人”绿珠。在历史中,她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是被迫害的弱者。息夫人因为貌美而为楚王所掠,把息国灭掉后将她掳进楚宫。息夫人的反抗是无言的沉默。在屈辱与压抑的状态下,她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而绿珠则是为主人石崇坠楼殉死。这位忠贞的女性是以毁灭生命的勇气来蔑视强权的胁迫。诗人对她们的遭遇寄寓同情和怜悯之心。诗歌的开头委婉的指出息夫人命运悲剧的根源即“楚王好细腰”,次句描叙息夫人在楚宫的心态,赞扬了她沉默的反抗气节。第三句引发诗人兴亡的感慨,寄寓自己独特的历史感观。用两位女性的不同悲剧命运对比,说明女性的悲剧在封建社会的普遍性。此诗更是洗刷女子亡国的错误观念,暗示女子的无辜和可怜。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诗者内外意,内意欲尽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妙。”杜牧在这首诗中则是用委婉蕴藉的词意,表达出褒贬分明的态度和无限的沉痛感慨,达到了诗歌的高妙境界。
杜牧敏感于女性及与之有关的意象,借女性的意象兴寄复杂的情感,抒发文人在晚唐衰颓时期的抑郁感受,并用诗人与女子的交往风流展示知识分子畸形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杜牧从女性的人生视角去反映士人的内心世界,使诗歌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蕴含着诗人自身深刻思想寓意。并且从这些诗歌中能透视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诗人杜牧和晚唐的时代风气。
拓展阅读:杜牧人物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