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的“起承转合”

孙小飞

《归园田居》(其一)的“起承转合”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暗含了中国古代诗文章法中“起承转合”的手法,也暗合了陶渊明一生的“起承转合”。

  一、“起承转合”理论之追问

  起承转合之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作为诗文写作章法结构方面的术语,简单来讲,“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

  关于它的起源发展,有学者(如蒋寅)考证认为“从现存文献看,作为诗学问题的起承转合之说,最早见于元人诗法,具体说就是杨载《诗法家数》与傅若金《诗法正论》” 。而有学者(黄强)进一步提出“起承转合结构说在唐代试律、律赋中萌芽,在宋代时文中形成,在明清八股文中得到强化” 的形成发展道路。以上有关有意识的起承转合理论大致可通,可进一步追问,这一理论在被认识提出之前又是怎样被实践的呢?黄强学者说道:“作为诗文的章法结构理论,起承转合四字组合出现的时间虽已到了宋元时期,但其在诗文写作实践中的运用,早已彰现于先秦典籍之中” 。

  二、《归园田居》(其一)之“起承转合”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田园诗歌的滥觞和典范,享誉古今。笔者在品读这首诗的时候,所体悟到的那种圆整浑融的艺术境界与前面所说的起承转合理论有着十分的相似。在此,笔者试用此说对这首诗作一分析。

  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杨载在《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一段首列起承转合四字,并以“破题”、“颔联”、“颈联”、“结句”与之对应。“破题”即“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陶渊明的这首诗则因事而作。因何事?且看其题“归园田居”。这一题的关键则落在“归”字之上,这首诗也因“归”起。义熙二年(406),陶渊明四十二岁,诗人从上京里移居田园居,决心躬耕自给。就在上一年(405)十一月,他以到武昌为死去的程家妹子哭丧为由辞官回家。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先后做过五次官――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任时间都很短,彭泽令上不过区区81天,然而前后却有十三年。此时,他毅然地选择了“归”,从官场归到心中的“园田”。在他看来,恶浊的官场中充满了虚伪斗争、尔虞我诈,它所带来的一切就像一张“尘网”,而自己却“误落”其中“三十年(实际是十三年,这是夸张说法,极言其久)”。陶渊明之所以以“尘网”比喻入官以后的十三年生活,这是跟首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比照的.的结果。入官之前的二十多年,他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看惯了秀美的自然风光,过惯了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所以他性爱丘山,热爱自然,“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而他又好音乐、好读书,自然没有适应世俗官场的性格气质。这样看来,首句又是对次句的解释和前衍。

  既然“归”因在于“尘网”,那么我们把此诗真正之“起”理解为“三十年”之“尘网”也是非常合理的。

  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所谓“承”,自然是承接上文,并加以申述。在这里,陶渊明把自己形象地比喻为“羁鸟”、“池鱼”,诉说自己不自由的苦闷,是对上一句的承接对应。正是因为“三十年”的“尘网”生活,才会有“羁鸟”、“池鱼”般的感受。陶渊明在官十三年,他一直在做官和归耕中徘徊,过着矛盾的生活。他在其《饮酒》诗中追述了开始做官时的心情:“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而在大将军刘裕那里做镇军参军的时候,他也说:“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陶渊明在这五次官场中,时时发出如此的感叹,他对恶浊官场所带来的束缚感到痛苦,对少年所居的田园充满了怀念和迷恋,于是他说“恋旧林”、“思故渊”。

  转: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在历经“三十年”之久的“尘网”之后终于实现回归。诗歌此时也随着他的生命转折而“转”。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将诗人、读者都带到了“南野”和“园田”。诗人的思虑和情感化作文字,随着他的目光一泻千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如数家珍般地将其所见所听所感通通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幅幅安静淳朴的田园乡居图,这不正是题中所指的“田园居”嘛。

  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放眼望去之后,陶渊明眼光一收,深深一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遂然释怀。合者为结,总纳全篇。前半句结“起”之部分,后半句结“转”之部分。被称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德机在其所撰的《诗格》中说:“合要渊水”。陶渊明的这首结句平淡如水,却又能“言有尽而意无穷”。何为“樊笼”?何谓“自然”?是单单指向的官场和田园吗?这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说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所暗含的“起承转合”理念,笔者采纳了另外一位学者的方法,于此作一简述。学者吴正岚在其文章《宋代诗歌章法理论与‘起承转合’的形成》一文中说,“以‘起承转合’论诗,事实上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其一、将诗歌分为四个部分;其二,强调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三,重视各部分与诗题的关系” 。我们将这三个要素放到《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中,不难看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开合钩锁的关系。同时,各部分都与诗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起”为“归”之因;“承”为“归”之念;“转”为“归”之实;“合”为“归”之果。可见,采用“起承转合”的理论来分析这首诗不但是合理的,对我们理解其基本的结构形式和意义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总结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所暗含的“起承转合”理念显然是无意识的。相反,这一理念是顺应着陶渊明的少年、为官、辞官和归耕这一生的“起承转合”而自然显现的。所以在这里,“起承转合”不仅是一种诗文章法结构的理论,也是一次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白、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验过程。再进一步讲,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应着一切事物发生、发展、转折、收结并循环往复的客观规律,其文化渊源是中国古代人们的天道观、宇宙观中对圆境的高度崇尚。总之,通过“起承转合”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达到的圆整自然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