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及特色
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
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
李白与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
孤单的小船好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能看见长江在滚滚翻动。
写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689 — 740),湖北襄阳人,四十岁以前,除了偶尔出游外,基本上隐栖乡里,过着诗酒田园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到长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其后一度在张九龄身边作过幕僚,最后还是归隐家乡。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鉴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要远行去了。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处名胜,传说仙人在这里骑鹤上天,后代文人多有流连题咏。李孟二人大概一同游览了,并在这里分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暗寓东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烟雾迷蒙、春花灿烂的三月时节,故人乘船东下去扬州。“烟花”一语的概括性极强,教人分不清是烟云,是草树,是春水,是晴岚,分不清是在江夏,还是扬州,抑或是沿途,只觉到处弥漫着。而开元时代的扬州,是一个繁华的都会,给人的感觉何尝不是如此呢?行者与送者,似乎都沐浴在春风中。将黄鹤楼与“下扬州”放到一起,让我们不禁想到“骑鹤下扬州”的故事。或许诗人并无此意,但既然孟浩然是一位风流散淡的诗人,将其与仙人骑鹤的形象联想在一起,也还是可以的。而扬州这一“繁华似锦地”,曾激起多少人对它的向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浪漫的文人雅士来说,就更意味着无尽的动人想象。即便到了现在,它已经风光不再,但“扬州”二字依旧包含着数不尽的风流。
此句写出行季节与行程,纪事中兼有写景,一笔便抹出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
故人挥一挥手,走了,诗人站在黄鹤楼前,目送着他。只见一片孤帆的远影,一点一点消失在碧水蓝天处。这一句包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即先前尚可见到船只,后来只见一片白帆,再后来就剩下一点影子。送行者的深情由此可见。
所谓“孤帆”,此时江面上未必只有故人一船,只是诗人眼中无它。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这句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征帆远映碧山尽”。显然,“空”字展开的境界更为阔大,而“山”字则阻断了人的视线,限制了想象空间。
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渐去渐远,诗人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到茫茫的长江水在天边奔流。送别的过程即将结束,这句却将其转换成一种延续性的状态。诗人的目光似乎要穿越时空,他的情意正如那滔滔不绝的流水,追随友人而去。这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李白的'诗里,流水是有情的。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特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诗味浓郁。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更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章推荐阅读★★★★★: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制作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两篇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扩写小故事集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的作文
7、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
8、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