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浣溪沙语言赏析

马振华

晏殊的浣溪沙语言赏析

  浣溪沙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晏殊的浣溪沙语言赏析吧!

  晏殊的浣溪沙语言赏析

  【年代】:

  【作者】:晏殊——《浣溪沙》

  【内容】: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赏析】:

  本词为晏殊的名作,是悼惜花落春残,感叹年华易逝之作,表现了士大夫的一种一淡淡的哀愁,情致缠绵,凄婉隽丽,其中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主为传诵,脍炙人口。

  阙以音乐之美开,自己先沉浸在优美的旋律当中,再饮一杯美酒,这是多么洒脱和悠闲的时刻啊。写作之时史说官至宰相,可见这样的形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美酒配以美曲自然是让惬意的。他的词中很少写到美女,与张先的大不相同,可见他的为事之端正。首两句是写实,简单而流利的名字涵盖了音乐,美酒,当时的天和亭台,这十四个字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场面,即有景物,也有动态的音乐和,可见作者非凡的笔力。这样的句子要比那些纯粹描写景物的要生动的多。

  后一句“夕西下几时回?”是一个转折式的问,从闲雅兴中倏忽转为感慨。在这里我们不防想一下,类似于“夕西下几时回?”的.名句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是很多,比如“送去几时回?”、“绿杨芳草几时休?”等,这样的问加重了感叹的语,比直接感叹要深。在这里作者是借夕落山时的景,来对自己的生进行思和追问。那美好的一生,慢慢的就要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果有“对酒当歌,生几何?”(曹操)的感慨。这是在理智的况感慨的,而不是唯心的那种无味的感慨,在阙中便能看出作者的感慨并不是那么伤悲,它还是留有余地的。阙中的后一句,是启下阙的。

  下阙是感的延伸和递进,层次加深了。用“花”和“燕”这两个天中常见的生物来映衬心理,即真实可信,又能表达怀。“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是一种理智的看法,花落了就落了,你能怎么办?没有能阻止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衰退,虽然“无可奈何”体现出作者的无奈,那浓重的感也融于这个词中。所幸的是花落去了,燕子来了。这种与生没有任何意义的自然现象,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倒富有很深的哲理。其实社会就是这样的,你去了,还有来的,正是前已消后再来,前者去后者来,这是规律,亘古不变。作者既然能理解这样的自然规律,自然在作品当中没有极其消极的心理因素在内。面对这样的景,他不落泪,不悲伤,只是独自一个在小园中的香径久久的徘徊。可见作者的心是多么的开阔和豁达的。我个认为晏殊的这种事心态是极其平和的,极其理智的,并略略带些唯物主义思想,这在那个唯心主义的时代是很难得的。他这样衰败的景象下,只是带着一种沉思,而非无病*,故作娇柔。

  六句词句,用词简炼,构思精巧,蕴含哲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不同”,这种轮回是在所难免的,谁也不能挣脱这自然所决定的替规律。官者也好,庶民也罢,总是要随着时光的流转而不断更新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词中亮点之笔,千古传诵,直到今天它依然在闪烁着文学光华。这是作者感触之笔,浑然天,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这里天里两组典型的景物差,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其文学价值,即对偶,又相连接,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感真挚,有艺术的美感,是“极炼如不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