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字,却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栩栩如生。
一.导入新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以其景致优美闻名于世,白居易曾说过:“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可见西湖美景之诱人,如果有机会游览西湖,你会在什么季节去呢?
生回答:(此处略)
师:同学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却唯独没有冬天,可见大家都希望在最舒适的季节看最美的景色。有这么一个人,他选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独自一人去西湖赏景。今天,我们跟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品味他笔下雪景之美,感悟雪中之情。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师:我们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请一位同学介绍张岱生平,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生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师:晓丹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张岱的生平及著述,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2:(补充)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师:很好,林祥同学的补充可助我们走进作者思想世界,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没有了。
师:那好,我的资料再加上将晓丹和林祥同学提供的,就较为全面了,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将黑体部分做笔记。(出示张岱生平——幻灯片一)
生做笔记
(二)初读文章——做到读对
师:下面请李睿同学朗读课文,要咬字清楚,断句准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读得不正确的字音和断句不对的地方,提出来帮助纠正。
生3:(读课文)
生指出错误。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好多问题我都没听出来。老师将文中重点字的读音整理出来了,我们齐读两遍后在书上标注。(出示幻灯片二)。
崇祯(chō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 挐一小舟(ráo) 毳衣炉火(cuì) 雾凇(sōng)沆砀 (hàng dà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nán)
生:(齐读后标注)
(三)再读文章——做到读懂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文章,解决大屏幕上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三)
1:总结文章大意。
2:理出文章结构。
生:(读课文并思考)。
师:好,请李睿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3:讲的是张岱雪夜游西湖。
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请其他同学也思考。
生4:是张岱雪夜游西湖时所见所感。
师:很好,张娜同学较之李睿,点出了所见所感。能不能再全面一点?提醒同学们,文章两段各有内容,不能顾此失彼。
生3:是张岱雪夜游西湖见到了美景且在湖心亭上遇到了知音。
师:很好!李睿同学总结很全面,点出了知音二字。下面请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5:可以用段意来表示吗?
师:可以。
生5:第一段讲张岱在大雪之夜游西湖赏雪景;第二段讲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两个人并喝酒。
师:这是段意,能不能画成结构图示?
生5:我试试。(上黑板画)
张岱在一个大雪之夜游西湖赏雪景→在湖心亭上遇到了两个人并喝了酒。
师(笑):王娇倒省事,一个箭头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觉得这样算不算结构?
同学们:算。
师:虽然不够细,但也算一个粗框架。王娇同学的图示给我一个灵感,同学们思考一下,用诗句勾出文章结构。
生思考后举手。
生6:大雪之夜游西湖,湖心亭遇金陵客。
师:(鼓掌)很好,谁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7:雪夜游西湖,偶遇金陵客。
师:很好,五言也好,李龙的回答好在一个偶字。提醒一下,将作者游玩目的等都考虑进去。
生8: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遇金陵客。
师:第二句大家再斟酌一下,考虑一下舟子的迷惑。
生3:舟子说两人都很痴。
师:那两人是有共同点的,我们可以说两人是什么?
生9:知音。
生8(抢):湖心亭上遇知音。
师:很好,王艳同学不愧是语文科代表。就这句了。
板书: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上遇知音
(四)精读课文——做到读透
师:好啊,我们这两句诗,点出了作者是独游西湖,目的是赏雪景,在湖心亭上遇到了知音,全面而精巧地理出了结构。下面请认真读文章第一段并找出写景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
师:找到的请举手。
生9(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请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读这一段。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彻骨的美!
师(播放音乐,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辽远、孤寂)。
师:王艳,谈谈你的感受。
生8:西湖的山水融为白茫茫一片,淡淡的轮廓依稀可辨。
师:从何看出?
生8:文中有很明显的字词,如 “沆砀”,注释解释为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用一个与字将天、云、水三样景物连在一起,很明显浑然一体,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则用痕、点、芥、粒来形容,给人云遮雾罩的感觉。 生(不约而同鼓掌)
师:王艳同学不愧是课代表。我还有一个疑问要你帮助解决,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我感觉不合常理,你觉得呢?
生8:老师是不是觉得有点小了?
师:是啊,这几个词用的不好?我们换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不是更好吗?
生12(抢):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8:我觉得作者在写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
生7:还有人在时空面前的渺小感。
师:大家的帮助使我茅塞顿开,老师想起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应该也是张岱此时的感慨。
生(笑):还是老师厉害。
师:是作者厉害,回头看,作者写景妙在哪儿?
生6:寥寥几笔就把雪后西湖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师:很好,你点出了“寥寥数笔”和“完美”两个词。注意这描写中含有的情感。这种描写方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生6:白描。
师:对,白描。我们以前讲过,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生12:鲁迅先生写一个人牙疼“歪着嘴吸风。”
生2:鲁迅先生写长妈妈睡觉摆成一个大字。……
(大部分同学踊跃发言)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白描手法,老师提醒同学们,写作文时要有意识地多用白描手法。
师:张岱选择一个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冬夜去湖面泛舟,其行为异于常人。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评价一下他的行为?
生9:痴。
师:怎么理解他这种痴?
生12:就是傻、呆呗。
(众生大笑)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痴的了解还不到位,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看看张岱的痴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讨论后回答:大雪天独自一人夜赏雪景,异于常人;看到美丽的'雪景不禁沉醉其中;遇金陵人,喝酒两杯却不问姓氏,不问来由。
师:很好,同学们抓住了文中关键点。痴从何来?
生8:来自他不随流俗,超凡脱俗的名士风度。
师:有点这个意思,鲁迅先生曾说魏晋时政治之诡谲,四海之骚然造成了魏晋多名士,张岱的痴确实与他的人生遭遇有很大关系。有一个细节大家注意了没?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到清朝,他为什么还用明朝年号来纪年呢?
生8:思念故国。
师:对,故国的思念。明亡以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清苦,“风雨凄然,午炊不继”,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张岱为什么痴,他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因为他心中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不看平常之景,他笔下的雪景也蒙着一层谈谈的伤感。此刻,你觉得张岱的“痴”是傻,是呆吗?
学生感悟、体会:不是。
师:我们可以再用两句诗来总结张岱痴人情怀“遗民难了故国梦,看似疯魔实是真。”
师:(大字板书)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上遇知音。遗民难了故国梦,看似疯魔实是真!
师:“痴”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是最真的情感。我们无法真正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但我们要感谢张岱,正因为他的满腔痴情,让我们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了别样风情。也许当我们有机会去西湖看雪景的时候,心头会浮起那些美丽而伤感的句子。
谢谢大家,下课。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 “绝”字上。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兴正浓,不觉天色已晚,待要分别时候才想起姓氏,足见作者张岱是个性情中人,他在意的不是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是感情上的想通思想上的共鸣。同时这句也隐含些许的惆怅,此去一别,前程万里,后会无期。
文章结尾写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以舟子的话总结全文,有什么含义呢?首先,我们先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这句话中的“痴”是全文的文眼。舟子所说的“痴”是世人的一般见解,但这个“痴”何尝不是对作者最好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地人的合一,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欲之外的闲情雅趣。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是对“痴”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之感化解了淡淡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