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

王明刚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苏轼对月光的爱慕之情,作品富于韵律,引人深思。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分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描绘了一个 _______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