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

张东东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可以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了解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八上《教师教学用书》P220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意蕴的一把钥匙。”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二.分析学情

  本文里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的内容。在比较了多种版本的教案后我认为:若将本文的解读仅停留在文言翻译和问题的解说上,那就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因此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中拟从立足于文中的一个“闲”字,以朗读贯穿,巧借资料旁征博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培养身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① 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

  ② 积累: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③ 感悟: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团结协作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第一课时)

  五.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第二课时)

  六.教学方法

  ①朗读法:学生跟随范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启发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

  ③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④其他: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画面感知、音乐背景渲染气氛。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课前准备

  教师:备课详案,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

  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查找资料

  第1-3组:搜集苏轼的经典诗词文;

  第4-6组:查找与苏轼有关的著名故事;

  第7-9组:摘录他人对苏轼的评价。

  九.本次备课可参考资料如下:

  1.书:最新版语文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余秋雨《山居笔记》、林语堂《苏东坡传》;

  2.视频:康震《百家讲坛》、《品读经典》、《文化中国·天地一文人苏东坡》、《南京大学公开课:诗意人生五典型-苏轼》、《千秋史话·苏轼》;

  3.网站:无忧无虑中学、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听课网、优酷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

  第一课时: 品美文字约义丰

  1.课堂激趣

  师:他是千年一出的旷世奇才,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艺术财富。除此而外,他在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品读经典》】

  他是谁呢? 生:苏轼!师:对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

  2.课文导入

  当代知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而这两篇美文恰好都摘录进我们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3朗读入境 音乐背景:《竹林听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① 看视频朗读

  ② 听老师范读

  ③ 请学生自读

  4.疏通译文

  ①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圈画下来。

  ②小组内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③教师课件展示

  字词翻译:

  (1)欣然()起行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相与()步于中庭

  《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盖( )竹柏影也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④ 通译全文 (组织学生抢答)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高兴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整体感知:

  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思考如下:

  1. 标题是《记承天寺夜游》,像是在写一篇日记。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 短短84个字,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你能找出来吗?

  3. 根据记叙、描写、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我们可把文章意思分为三层。能否用简略凝练的词语加以概括?

  板书:

  1. 叙事——寻友赏月

  2. 写景——庭中月色

  3. 抒情——月下抒怀

  6.赏析美景

  师: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诗篇。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万物的美。在本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怎样的美景呢?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他们在庭中见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

  生:还有水中的藻和荇

  师:请你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生: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师:现在你认为这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月光和竹柏的影子

  师: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生:月光的照射

  师:请同学们再次翻译一下全句

  生翻译:(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作者有直接说这是月亮照射吗? 没有!那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生:是“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

  生:“盖竹柏影也”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

  生:“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月光一定很清朗!

  师:一般人写月色,可能会这样说:庭中月色,如积水一般空明,地上竹柏影子恰似藻、荇交横。这虽然准确,但显得老套陈旧。而苏轼此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

  (生齐读)

  师:去掉“盖”字,再读

  (生去掉“盖”字,齐读)

  师:再加上“盖”字,把“盖”字读得夸张一些

  (生齐读)

  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如梦初醒。

  师:启发学生观看幻灯片背景,并发挥想象,填写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

  那是一幅________的画面,……

  生:那是一幅清幽宁静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

  生:那是一幅摇曳多姿似真似幻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

  师:景色如此优美,可见苏轼携友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

  师总结:可以说本文品美文的字约义丰,让人们相隔千年还能感受到了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读出苏轼当时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

  7.当堂背诵

  最后留几分钟组织同学结合翻译当堂背诵全文。在琅琅书声中下课.

  第二课时: 悟苏轼闲人情怀

  1.课堂激趣

  师: 有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啥?”“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听来可笑,但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一生不都是这样过吗? 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这样说来人生似乎挺没劲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个人,或许能从他身上找到答案——怎样活出人生的乐趣。

  2.了解苏轼 音乐背景:《竹林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