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福智无比分
《金刚经》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以下是金刚经福智无比分的讲义,欢迎阅读。
(辛)三,显胜结劝。分二:(壬)初,引喻显;次,正结劝。
(壬)初,引喻显。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一大千内,有十万万须弥山王。聚集七宝,其多等此。如是,指十万万言也。持如许之七宝,用作布施。其施,可谓胜矣。福德之大,亦可知矣。此科是引喻,以显下文受持广说此经之福德更大也。
(壬)次,正结劝。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流通本作受持读诵。原本无读诵字,盖摄在受持内矣。于前福德,于者,比较之意也。前,指上文以等于十万万须弥山王之七宝布施者。盖谓如前布施者之福德,可谓大矣。然而以其福德之百分、千分、万分、亿分、乃至算数不能算之分、譬喻不能譬之分,皆不能及持说此经者福德之一分也。经虽是文字名言。然由文字起观照。便由观照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成无上菩提,岂一切有相福德所能比乎!
前半部收结时,明言不具说。故后半部较量显胜,今始一见。然较显之命意,亦复与前大异其趣。须知此科说在直显性体之后。显性体即是显法身。前曾以须弥山王喻报身。今却以七宝聚如十万万须弥山王者用作布施,而其福德远不及持说此经。意显持经说经,能令自他同证法身。视彼报身,如同身外之财,何足校哉。当知佛现报身等,原为利益众生令他受用。正如以财布施,令他受用也。故以此为喻,以显证法身者,并报身之相亦不住也。
(庚)次,究极无住以成证。分二:(辛)初,明平等法界,显成法无我;次,明诸法空相,结成法不生。
此第四大科。(合全经言之,故为第四科。但约后半部言,则是第二科。)皆说如来境界,故曰究极。谓穷究无住,至此而极。所谓证者,证此也。此第四究极一科,又开为二:初明平等法界者,所以显一切法性本无有我也。即以结成前科菩萨通达无我法之义。次明诸法空相,则归结到不生不灭上。开经以来所以令离相离念以除我执者,无非为遣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所谓生灭心也。遣生灭心者,为证不生不灭之性体也。是为一部甚深般若之总结穴。故正宗分齐此而止。即昭明之第三十一分。其三十二分,则属流通分矣。
(辛)初,又三:(壬)初,约度生明无圣凡;次,约性相明非一异;三,约不受福德结无我。
此三科,皆紧蹑是法平等义来。意在教闻法者,当于法法头头上荐取平等之理,则可于法法头头上得见自性。初科明无圣无凡者,正显无有高下也。一真法界,平等平等,岂有圣凡之别。此义就度生上说明最便,故约度生以明之耳。
拓展阅读:佛在《金刚经》中的重要论述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无量福德的布施应该是不着相的布施,布施完了就完了,不求回报,若求回报,就是贪心。这样的布施应坚持不断的做。布施包括财布施(钱财、物资)、法布施(讲法解经)、无畏布施(救人于危难)。
“凡是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是你看到的、想象到的、听说的佛菩萨的.形象都是假的。如果你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不被事物表面所迷惑,你就能证得菩提果地,见到如来。所谓相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就是停留停靠的意思。你不应该讲心依附在某一个你认为的有上面,比如不应该依靠声、香、味、触、法等来认知辨识事物。如此不住而生之心才是清净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本我。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事物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之中,你想抓住一个事物的时候是永远抓不住的,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也正在成为过去,而未来的还没有到来。这也反证了无所可住,无所有相。我们所生的心都是虚妄之心,我们认为是我们的心,其实并不是我们的真心。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非常怕有人假借他的名义来行骗,也非常怕有人为求见如来堕入魔道。这也是对上面第二条的一个补充说明。我们凡夫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用我们的感官去感觉佛的,如果你认为有感觉,那一定是你产生了幻觉或是发疯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叫你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法,包括佛法都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我们不能用执著的观点来信奉佛法,不能主观的认为佛法是对还是错,更不能轻信任何凡夫的言语。我们应该做的是时常如如不动地观照内心,佛只在我们的内心,只在我们意识的背后,这才是永恒不变的。
《金刚经》根本目的在于破,破除我们的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至于立什么,如何立,则需要靠自己的领悟和修行。另外《金刚经》属于大乘经典,它不像小乘经典能有具体的方法教人们去修行。读大乘经典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去悟,你若真正开悟了,烦恼习气自然消除,修起小乘来也更快更轻松。大小乘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大中有小,小中见大,以大辅小,以小证大。
学完《金刚经》我们还应该时常关照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内心。处处比照是不是如经文中所说的那样做了或是避免去做了不该做的。当然,佛也说了,凡是佛法都是渡你过河的船,过了河就不需要佛法了,不然我们又着相于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