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般若之义
《金刚经》不仅在中国佛学中体现其元典精神和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的影响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
般若之义,能明,能照,能了,能知,能用。
只有成佛的究竟一切种智慧,才是究竟透彻的般若。
般若义,也称实相无相义。 义是指正义,即非邪义,故佛讲八正道。
宣化上人开示:无论学小乘佛法,还是学大乘佛法,都要学八正道。
佛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是义故。此义当,是指般若而讲,也称为无相义。
比如,你饿了,你有这种智慧,你才能知道人家饿了?你有这种智慧,你才知道,所以才要吃饭。
人如果饿了,达到什么程度,你具备这种智慧,就知道饿到什么程度,必然会饿死。
在比如,不管你心里有什么烦恼,你的.有这种智慧,你才能明白对方有什么烦恼。
在比如,你无论看到什么事物,你只要具备这种智慧,你就知道那是什么。
在比如,你无论看到什么事情,你只要具备这种智慧,你就知道这是正确,还是错误。
在比如,你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只要具备这种智慧,你就知道这事情要怎么去正确的做。
在比如,即使佛讲的法空,只要你具备佛的究竟智慧,你也能明白,怎么回事,怎么用。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从他后来见五祖时,与五祖两人的对话看来,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只是没有大彻大悟而已,实在是宿慧深厚,来历不凡。
随后,惠能取得那个诵经员外的资助,拜辞老母,便千里迢迢地来到靳州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经过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对这位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就安排他到槽厂劈柴、踏碓。过了八个月多,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门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获得五祖的印可,并传其衣钵。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惠能发心求法到得法,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惠能的悟道偈,也充分体现般若性空的思想。般若讲性空无所得。《般若心经》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金刚经》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六祖的悟道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阐明的都是同一实质。
六祖后来在弘扬佛法时,总极力称赞般若法门。《坛经》说:"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曰:"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这是说持诵《金刚经》功德无量无边,持诵《金刚经》能入甚深法界,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