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理论与实践
《金刚经》作为般若体系的经典之一,处处都表现出般若正观的作用。《金刚经》的感应一直被人们广为传播,就连史书中也有记载。
「星云大师很多年前就提出『同体共生』的意义;美国前总统柯林顿也说过:『the world is internet』,意思是这个世界的一切是互相依存的。」心定和尚表示,金刚经是佛陀为菩萨所说的法,以般若智慧完成六度波罗蜜。众生不明白因缘法,执着这个「我」,所有烦恼痛苦都是「我见」所造成,喜欢的拼命追,拼命保护不容破坏,但是世间,喜欢的偏偏得不到,讨厌的却天天见面,因为「我」带来许多痛苦,明白因缘法「我」一旦破除,则所附着的一切都破除,菩萨以空性知道世间身心变化都是缘起的。透过《金刚经》了解现象界大家都有关连「无缘大慈」,从理论而言大家都是同体的「同体大悲」。
「菩萨云何降伏其心?首先要住于菩提心,菩萨戒的根本戒是菩提心戒,『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于此苦;退失菩提心。』菩萨修行不能忘失菩提心。第二要安住空性而生大悲心,众生不明白空性的道理而痛苦,菩萨以大悲心先为其解决眼前痛苦故行布施,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空性也就是智慧,而生其心是大悲心就是慈悲,修行菩萨法和大众一起,行一切善法,有时会迷失计较比较,与空性相应就不比较不计较。」
心定和尚接着说:「菩萨离四相修六度,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布施,三轮体空;持戒,不骄慢而悲悯犯戒的人;忍辱,没有一个我谁被羞辱呢;精进,不会看不起不精进的人,如经文『我不做是念,我得须陀洹果』菩萨不自认证得果位,不比较不计较,抱持谦虚的心,感恩生活上父母师长一切因缘的成就。禅定~即使入定体性还是空性,不执着定境。前五度都须要般若『智慧』为引导,若没有般若,前五度所修就只是人天福报。」
行菩萨道不可或缺的'美德-大悲心「度众生离苦得乐」,菩提心-「帮助众生成就佛道」,空性慧「自省是否骄慢,是否退失菩提心」。《金刚经》从头到尾皆以布施为代表,不住相布施,外财布施以金钱物资等,内财布施以生命身体,做义工捐血器官等,法布施分内外,外法布施以专长倾囊相授,内法布施以由内思证通达佛理讲授。无畏布施如军警消防人员灾难救助等。佛教徒守五戒是最大的五种无畏布施。佛法以智慧为引导,成就正见正确的人生观,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信仰
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整个佛法大纲,不外乎信解行证四个部分。《大智度论》曰:"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信在修学佛法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本经自称为难信之法,经中须菩提请问佛陀曰:"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段经文提出了《金刚经》的信仰基础。从修学佛法的过程来看,学佛首先要积聚资粮。资粮有二:一曰福德资粮,一曰智慧资粮。持戒修福是培植福德资粮;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则属智慧资粮。有了这些资粮,才有可能对般若法门产生信仰。
又持戒修福乃至闻思经教,都可以摄入善根的范畴。善根是接受佛法的基础,从佛法看世间,万法各有因缘:所谓搞文学者要有文学的根基,搞哲学者要有哲学的根基,搞音乐者要有音乐的根基,搞书法者要有书法的根基。根基可以现生培养,也可以是过去生长期以来的积累。一个人倘若过去生中曾当过文学家,此生对文字就会产生偏爱;过去生是搞音乐的,此生对音乐则一学便知。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神童,苏东坡也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也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修学佛法也存在根基问题。有些人你磨破嘴皮去同他谈佛法,他总是不感兴趣,这是因为没有善根;有些人一闻佛法,便欢喜顶受,相见恨晚,这种人一定有善根;有些人接受了佛法,但日后遇到逆缘又退失信仰,这是因为根浅的关系;有些人信心道念坚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很难使他改变信仰,这是根基深厚。那么,修学佛法者,惟有培植深厚的善根,才能在漫长的成佛之道中,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本经直显诸法实相,产生信仰尤为不易。何况经中所说的信仰,又不是一般的信仰,是指净信。净信的含义,如经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曰:"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除我相,通达无我,妙契实相,方能于般若法门生起净信。难怪般若法门深信功德如此之希有,信仰如此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