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实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作。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三年级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时:两课时
我的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能读通课文;2,准备课件;3,查找相关资料。
课堂实录:
一,导入部分:
教师导入:同学们,亲情是人类最朴实、最动人的感情,从古到今有多少诗人、作家尽情吟唱抒写这一人间真情,今天,我们所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的一首。下面我先给同学们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这对我们理解诗句有帮助。(学习古诗,了解作者背景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尽量为学生打破时空界限)
作者王维,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诗人,少年聪慧,9岁就以文才出名(学生哗然,9岁呀!比我只大1岁呢!)。王维17岁时离开了家乡,远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这首诗就是他17岁那年所写。他多才多艺,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显出钦佩之色)
二,自学、讨论部分: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古诗,然后与同桌讨论,对每一句诗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讨论结束,请同学们举手发言:你是如何理解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
生:从题目我知道作者在九月九日那天回忆山东的兄弟。
师:同学们赞同这位同学的解释吗?
生:(纷纷举手,气氛热烈)不同意!
师:有何高见呢?(指名回答。)
生:“忆”不是回忆,而是“想念”;“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山东省;“兄弟”也不可能专指“兄”和“弟”,难道他不想爸爸、妈妈吗?(掌声突起)
师:太棒了!可老师不明白,你为什么说“忆”不是回忆而是想念呢?你从哪里知道“山东”是指华山以东而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呢?
生:(毫不思索地)回忆应该是指想过去的事,作者是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想家里的人,至于“山东”,我是从课后的注释里看到的,老师在前面不是说作者17岁离开了家乡了吗?离开了家就不会只是想念哥哥和弟弟了。
师:(带头鼓掌)这位同学真是有心人呀!思考问题非常周到,能联系老师的提示思考问题,非常好,请同学们再次掌声鼓励。(掌声再次响起)
师:出示课件,结合图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景,尽量使学生进入角色。
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结合刚才对课题的了解,你怎样了解这句诗呢?注意抓住关键字来了解。
生:“独”就是单独的意思,因为作者是单独一人离开家乡的。
生:“异乡”就是在外地。
师:那么“异客”又是什么意思呢?(沉默)点拨:在这里应该是指离开家乡的人就叫异客。请同学窜讲这句诗的意思。
生:齐答……
师:出示课件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诗句。现在我们来理解这句诗不再是难事了吧?先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理解的?(结合课件插图,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
生:只要遇到节日就很想家。因为作者的身边没有亲人。
生:平时就很想家,在节日的时候就会更想家,所以我认为在这句里要注意突出“倍”字的意思是“加倍”的意思。
师: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有谁有不同意见?(生:没有)好,两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尤其是后一位同学的补充很是到位,请大家继续学习第三、四句。
师: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意领会作者的思绪变迁。理解每一句诗都要想到作者的所处环境。小组活动要做到:思考、讨论、发言、补充。
生:我知道亲人们现在一定在登高了,他们插着茱萸却少了一个人。
师:请同学补充,这位同学讲得较好,但还有一些关键字没有讲清楚。
生:“遥”是遥远的意思,由于作者是远离家乡,“遍”指大家。这两句应该说是:我在遥远的地方就知道现在家人们一定在爬山登高了,大家都插着茱萸就只是少了我一个。
师:太好了,抓住了关键字才能解释得准确。现在我们对诗句有了基本了解,老师再向同学们提几个问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节?为什么会“倍”思亲呢?在这个节日里作者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大多数学生能解答,少数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回答中也能进一不得到巩固。)
教师补充:“倍”由于作者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平时就很想念家人,再遇上节日的时候这种思乡之情就更加浓烈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乡之心。
三,思维拓展部分:
师:同学都很喜欢过春节,我们在过春节时我们家都做些什么呢?
生:帖春联、吃饺子、买年货、要压岁钱、看春节晚会……..
师:是呀!过年多好呀!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多开心呀!试想:要是这时你家里还有一人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有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你会想他们吗?正巧家里的电话响了,远在他乡的亲人给我们家人打来了电话,请你来接这个电话,你会向他们说点什么呢?(情景模拟表演)
生:学生纷纷举手,激情高涨,感情流露。
师:现在大家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倍思亲”的感情了吧!我们就带着对家人的感情来读读课文吧!
四,巩固练习,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独_______倍______遥______遍______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调查访问:课后访问出过远门的邻居或亲戚,问问他们想家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反思:
对于这次的教学观摩活动我有这么几点感触:1,备课,这也许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我在这里还是要谈这个老话题,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教学备课只不过是应付检查而已,不用备课也一样能上课。其实不然,别小看了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想你不敢想的,要是准备不充分,有时会让你下不了台的。特别是向教学古诗这类题材,历史的东西较多。如就教学本课而言,有关“进士”的解释,有同学就提到了,幸好我在备课时有了准备,不然就要难堪了,所以备课是很关键的教学环节。宽备教材,高备学生。
2,写字教学与课件的使用: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都提倡电化教学,这是先进教学手段。但是我认为在先进的过程中也不能把以往的手段都弃之贻尽,如写字教学,尤其是我们小学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学生的活字帖,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时的落笔、运笔、收笔都是学生学习写字示范,我们如果只是操作鼠标演示,站在旁边进行讲解,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让学生传承人类的文明,汉字的书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这是人文的体现,是电脑无法替代的。课件只是我们教学的手段、是工具而已,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