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怀乡散文

秦风学

梁实秋的怀乡散文

  梁实秋的怀乡散文词浅意深,言近旨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历史价值。

  梁实秋从事文学创作六十余年,作品硕果累累。在其创作中,以怀乡散文的气质最为独特。怀乡散文的一路追随他生活的足迹,随时间的逝去日臻圆熟。怀乡情韵的表达自然流露在作品字里行间,北平的市井风情,见闻琐事,节日氛围,童年记忆,戏园的热闹,都在梁实秋的怀乡散文中意态宛然的呈现出来。

  一、梁实秋怀乡散文渊源及其形成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1915年就读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1926年由于战乱回国。在国内依然为躲避战乱四处奔走,中年远赴台湾,老年漂泊美国,一生颠沛流离。对于梁实秋来说,不论何时,他内心魂牵梦萦的始终是充满古朴意蕴的北平。“一棵大树,从土里挖出来,移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都不容易活,何况人?”移居异国的梁实秋脱离了他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思乡之情充溢着他的胸怀。

  1948年后台湾成为孤岛,怀乡成为台湾文人的普遍心理情结,经过浸润积淀最终形成台湾乡愁文化并成为梁实秋怀乡散文的土壤。两岸文人怀乡念旧,追忆故土的意识一脉相承,梁实秋散文中的怀乡情结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产物。

  二、梁实秋怀乡散文的文化意蕴

  (一)安土重迁

  梁实秋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安土重迁是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的动人之处。在大陆的乡情充满希望,客居台湾的乡情充溢苍凉,在美国的乡情近乎绝望。他对故乡的怀恋缠绕在他的生活中,台北的高楼喧嚣常使他的思绪时常飘回北京城“不知为什么,我时常忆起北平街道的景象”。梁实秋以骆驼自比,是对他入台后悲凉生活的自喻。这全部是因为离开了北方故土。

  (二)莼鲈之思

  怀乡,有一大部分是由家乡食物的想念而构成的。谈吃为表,吃中传递思乡怀旧之情为本。简洁精到的叙述中穿插诗词典故,风俗趣闻,“吃”中饱含的浓郁的乡愁越发清晰。

  (三)每逢佳节倍思亲

  梁实秋作为传统的国人,毫不例外喜欢几合家团聚,佳节离别的'痛苦,羁旅苍凉益发的铭心刻骨,“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真实的心理写照。梁实秋在《北平年景》中这样写道:“过年需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他日渐老去团聚日益渺茫,只身一人的他只能,将这份难以释怀的乡愁深藏在心中。

  (四)缺月重圆会有时

  怀乡情结在作者笔下的意义不仅仅是故乡风物,人文景观的怀想,更表现作者对民族统一的渴望,是一种超越了地域与时代政治关系的关系的民族文化意蕴。他曾这样表明过自己的态度 “国家是需要统一的,对外是需要团结的,但是思想不需要统一”。梁实秋渐渐老去,晚年年复一年的孤独使他清晰的感到自己的垂垂老矣,故土旧物是他获得心灵安慰的源泉,这种单纯可爱的怀乡情结伴随着梁实秋过完了一生。

  三、怀乡散文的审美特色

  (一)简洁典雅,素朴自然

  梁实秋在创作中却始终心态平和,用词精炼准确,表达感情细腻节制,既清楚明白,有文理清晰余味悠长。散文中常常引用诗词俗语,却从不使人感到坠余,只觉得更增添了一份飘逸,自然灵动。淡淡的语气,直白简单的文字,却不露雕饰痕迹的将怀乡的深情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含蓄唯美,幽默醇厚

  在梁实秋怀乡散文表象静谧安适之下,是乡愁敦厚绵长的意蕴,他怀乡散文的雅致,来源于学养与性情的浸润,可以说是雅人有深致,雅致―贯穿于他的创作,成为一个总主题。而语言的含蓄唯美则是雅致情怀的重要表现,梁实秋的幽是把节制的讽刺和绅士的自嘲结合,就事论事,玩味般的幽默中缠绕的家国之思却日渐醇厚,耐人寻味。

  (三)人性角度出发,关注劳苦大众,民族命运

  抛开政治因素,梁实秋始终是深爱着自己的民族故土的。秉持新人文主义观点的梁实秋其实是相当爱国的,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热心于抗日救亡宣传所以读梁实秋的散文,我们都常常被他那深沉的爱国思想所感染。对古老中国的忧心,劳苦大众的牵挂,为他散文的怀乡情结增添了一份厚重。怀乡散文在大陆引起别样的反响,与他一贯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密不可分。

  (四)雅而能俗,以雅化俗

  梁实秋的怀乡散文用最常见直白的文字,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场景构建自己的乡愁世界,优雅的表现着世俗生活。在生活中他不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而且能将主体精神抽离出生活并将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生活,并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使琐碎的生活与恬淡的精神追求完美结合,呈现出和谐的韵味。“显示出了以雅为本,雅而能俗,以雅化俗的艺术特点,并形成了一种雅致闲适的重要的散文创作范式”。

  梁实秋怀乡散文幽默与雅致并举,文采与趣味并重,词浅意深,言近旨远。简洁朴素的叙述中,人文关怀精神指引下,民族情感的关照下,表现出对中国现代文化独特的理性关照,保持了独立超然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出独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