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文学赏析

刘莉莉

  《骆驼祥子》文学赏析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就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从乡下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最后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开始他的新生活,改变他的命运。经过三年的奋斗,他买了他的第一辆车,但不幸的是车在买后不久就被抢了。不过祥子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梦想,他又开始计划他的第二俩车。可不行永远跟着祥子,经过三次拼搏,祥子还是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在小说的最后,勤劳善良的祥子被现实的残酷黑暗改造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文学风格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包括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但不论是哪种意义上的文学风格,最终都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记或徽记。同时文学风格的形成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骆驼祥子》中突出的京昧特色

  《骆驼祥子》中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都带有浓郁的北京味儿。特别是环境的描写具有浓郁的古都风情。老舍在作品中对老北京城的胡同、大杂院的详尽的环境描写让我这个从见过老北京的人也能从书中的描写想象出老北京城的样子。而且老舍在作品中以祥子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当时北京社会的各个角落,西安门大街刘四爷的人和车厂、电影院以及它附近经常聚集人力车夫的小茶馆,车夫的生活圈子和大杂院的生活,还有祥子在拉车时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一条条详细路线及路边具有背景特色的景物就是老舍对北京熟悉了解的具体体现。

  以祥子为代表的车夫们在拉车时的动作、神态、心理上也体现出强烈的京味,“他们的拉车姿势、讲价时随机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起之辈。”这句话就及其准确的反映了年长车夫的心理。其中描写祥子与虎妞结婚时具有地方特色的婚礼以及婚礼的筹办都是北京的民俗文化的体现。

  全书的描写在语言上的京味特色是最突出的。老舍的创作喜欢用北京的口语。俗语,充分依赖白话文。《骆驼祥子》中,不管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的对话,再到肖像、景物、心理的描写,用得都是北京口语。这些京韵京腔的北京风情的使用使得全书语言通俗、浅显易懂,明白晓畅。同时,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的语言质朴、简单,没有进行大量华丽的修辞与描写。书中没有生僻字,而且在用语上注重现代白话文的用语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么的阅读,这也是《骆驼祥子》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虎妞虽然不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可是她的出现与我们的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有着极大的关系。虎妞就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充满了生活味,她有着北京人不服输,不屈服的性格,但又有着老北京人爱攀比、重享乐的恶习。

  二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骆驼祥子》的影响

  老舍是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底层的生活环境中长大。这也就使得老舍从小就与北京城里各种底层人物都有了接触,也对北京城里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北京的环境有了十分详尽且独到的了解,这些都为老舍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也使得老舍在塑造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能够得心应手,并帮助老舍将祥子塑造得满、形象、生动。祥子最初只是一个由于在乡下生活不下去的贫苦农民,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并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自己现状的单纯的人。可在老北京这个黑暗的大染缸里,祥子最终也没躲过被改造的命运,他在经历了买车、抢车等会一系列事情之后,梦想破灭了,他也就开始游戏人间、挥霍生活,为了钱而出卖他人,堕落成了城市的垃圾,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祥子的命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密不可分,老舍通过对祥子命运的描写,深刻的揭露了旧中国军阀统治的'黑暗。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使得老舍在创作上一直取材于市民生活和老北京的人、景、物、事上。创作源于热爱,创作源于生活。老舍对老北京这个是自己家乡的地方有着浓厚的感情,对老北京各个阶层的人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也是老舍在创作上一直以北京人北京事为主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大家都从不同的侧面以一个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观察和写过人力车夫这个职业,但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却从借对人力车夫这个职业的生动描写扩大到对整个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的赞美或同情。这也是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老舍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后对老北京下层百姓现状的描写,老舍用他多年来的思考和观察深入到社会底层,深入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描写了一个车夫的你内心和命运。因而北京文化是老舍作品京味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骆驼样子》中的悲剧色彩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就是“将人生又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骆驼祥子》中的悲剧色彩首先就体现在祥子命运的悲惨上,一个正直热情的大好青年就在哪个混乱的社会中被社会给“吃了”,祥子从农村带出来的勤劳坚忍、不放弃的品质以及人性中的善良等各种好的品质都在这个黑暗的现实社会中被毁灭,一个好好的人因为社会的黑暗而堕落,不知是祥-7--'~悲哀还是这个社会的悲哀。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军阀间为了抢夺利益而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处于社会底层的祥子等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辛。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是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根本。

  祥子的命运悲惨还体现在祥子与虎妞的婚姻上,祥子与虎妞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祥子可以算是被逼的。按箱子的理想,他是希望到乡下去找一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作的姑娘”。而且,在祥子简单的思想里,他认为耍“凭着自己的本事买上车,娶上老婆,这才正大光明”。但最终是祥子在虎妞的威逼利诱下与虎妞结婚了,这也加速了祥子悲惨命运的进程。因为与虎妇结婚后,祥子得听虎妞的指挥摆布,因而祥子的生活信念和独立自由的生活理想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祥子在婚后的生活是十分不如他的意的。虎妞不仅在经济上控制祥子,还想在精神上控制祥子,这让祥子感到十分痛苦。同时也让祥子感觉到他想做一个独立车夫的梦想愈来愈渺茫了。而祥子与虎妞真正悲剧则是在虎妞难产死后,祥子为了安葬虎妞卖了他的车,这不仅使得祥子在经济上破产了,而且还是祥子的生后勇气大大的消损。而大杂院的小幅子的自杀则让祥子对生活彻底绝望,也使祥子迅速的堕落下去。其实这种悲剧是现实社会造成的,现实的黑暗不得不那些城市贫民放弃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愿望,不得不走向堕落和毁灭,老舍塑造的以祥子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市民世界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悲剧色彩。

  总的说来,《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体现了许多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

  骆驼祥子摘抄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

  贫嘴恶舌、听见风便是雨、欺侮、无中生有、立竿见影、兵荒马乱、分外光荣、白饶、赤裸裸、不声不响、接成一气、渺茫、恍惚、虚空昏胀、毫无困难、破烂狼狈、红霞碎开、褴褛污浊、难堪、自尊自傲、忽冷忽热、软弱疲乏、晃晃悠悠、荤汤腊水、蒙头大睡、真诚自然、献殷勤、捉贼捉赃、自作自受、沾沾自喜、随机应变、省吃俭用、兵荒马乱、引经据典、任劳任怨、千载难逢。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解读《骆驼祥子》

  马克思、恩格斯以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艺术典型论,把真实性的问题与典型性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文艺作品不但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涵和更高的思想认识价值。

  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便很好的体现了艺术典型论这一思想理论,老舍成功的塑造了祥子这一艺术典型,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老舍1930年从英国回国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品格调也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的概括了祥子悲剧性命运的一生,愤怒的揭露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同时向人们宣告了个人主义走向了陌路。

  对于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老舍先生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与提炼的,因此显得炉火纯青极具代表性。而不是随意的选择与抽取,因为那样显得过于稚嫩与普通。正如列宁所说:“在社会现方面面,没有比胡乱抽取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站不住脚的方法了。”当时在青岛大学任教的老舍听到朋友谈及人力车夫这一群体及其命运后,便多方了解与搜集资料,并结合当时现世进行理性思考,最终构造出骆驼祥子这一典型形象,这也便是艺术典型论中所说的,作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不是随意拣取一些生活现象就可以用来铺成作品的,而需要把握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从中加以选择提炼,这是一个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过程,老舍先生正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祥子这一鲜明生动的形象,这不愧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构思与审美创造。

  我们在惊羡于老舍先生非凡的再现于创造才能的同时,还要知道典型形象筛选的深刻含义与最终目的。典型的塑造是一种个性的表现,但个性的描摹归根结底是要反映一种共性的东西,反映一种普遍的现象,折射一种深层的社会问题。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古典美学提出了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整体说,这种整体说的首创者是康德,而完善者则是黑格尔。“典型”在德国古典美学中被称为“理想”,康德给理想所界定的含义是:“把个别事物作为适合于表现某一观念的形象显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艺术思想时也曾说:“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所拣回来的现实。”显然这个现实已不是那个直接个别的客观存在了,它实现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的和谐统一。

  老舍笔下的祥子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文艺理论。作品中的祥子是单独的个别的,但他同时又是那一类人、一群人的缩影,以祥子的遭遇和命运为视角,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我们能够看到当时黑暗动乱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贫困与戕害,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许多贫困善良的人们苦苦挣扎而无所得而最终走向堕落与毁灭的深渊,我们能够看到当时许多人们奉行个人主义,然而个人主义已走到了尽头,那些人终将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这诸多的理论观点与事实都向我们昭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都可以而且都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有普遍性。

  由单纯的个体延伸到整体,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以阐释深层的社会问题,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黑格尔的“谄媚”说:“画家把静坐在他面前的那个人的表面形状完全照葫芦地描摹出来,这是一回事;他知道怎样使足以见出主体灵魂的真正特征表现出来,这却是另一回事。”见微知著,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一花一世界。黑格尔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而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寓言式的抽象品。”使读者在典型的阅读中思考感悟,获得一种灵魂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这也正是作家的绝妙与成功之处。从典型性中折射出真实性的问题,这是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解释是:“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老舍正是立足于当时社会现实,聚焦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借作品痛斥黑暗社会,抨击个人主义。这一点与巴尔扎克的创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恩格斯之所以对巴尔扎克做出这样崇高的评价,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巴尔扎克不是照相式的罗列生活现象,而是努力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揭示资产阶级必然代替封建阶级这一历史规律。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也提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如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的融合。”这些足以证明典型形象的塑造要做到理性与感性、共性与个性的融合渗透。

  再者,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又是分不开的,人物的典型化与环境的典型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可以说艺术典型的创造就应该包括人物与环境两个方面,当然,人物是主要的,环境的设计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在马克思看来,人和环境的关系是辨证的,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正如祥子,正是当时病态社会的产儿,是被遗弃的对象。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文艺作品中,人物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通常称为社会的或时代的背景,但这种社会背景又是通过人物所在的具体生活环境,特别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周围的具体社会关系来体现的。祥子的展现,也是通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来展示的。通过阅读祥子与刘四爷、虎妞、小福子等人的关系与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时代特点、时代氛围和阶级关系。

  另外,在文学作品中,环境也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个别的具体的环境描写中体现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普遍的、本质的特征。《骆驼祥子》,在黑暗动乱的大的时代背景下,选择祥子作为人力车夫的生活环境写祥子的遭遇,折射出整个时代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存在环境都能反映时代的轮廓。在《骆驼祥子》中我们看到在祥子后来生活的大杂院中,老舍写道:“小孩的出生与母亲的死已被大家所习惯。”在那个不公平的世道里,穷人是容易死的,穷人死后是容易被忘记的。

  是的,环境影响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在《骆驼祥子》的开头,老舍先生便写道:“假使他的环境好一些,或是多受点教育,他不会落到胶皮团里。”(另一方面,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也鲜明的表露出作者的爱憎,表露出作者的批判矛头指向,《骆驼祥子》中小马儿祖父对祥子所说的一番话就很发人深思,鲜明的体现出时代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他这样对祥子说:“你想独自混好,谁不是那样想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如今了,我落到现在这个样子,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这八宗事。”由此可见,腐朽的黑暗社会由来已久,并且根深蒂固。此等时代环境下的个人命运可想而知。通过人物关系写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并使之相互融合,这也正是人物与环境典型化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由于环境和人的关系是辨证的,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为人物设计环境,一方面固然要为任务提供活动的舞台,但更重要的是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物命运和结局提供生活依据,祥子的成长与堕落历程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祥子十八岁离开乡下来到城里,可谓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信心,这时的他带着乡村淳朴厚道的性格,可到了城里,在大的环境的浸染之下,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祥子的内心垮掉了,他变得同流合污,他染上了一些恶习,变得自私变得堕落了。最终成了社会病态的产儿,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由此可见,能够显示出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最本质特征,使典型人物获得充分的生活依据,从而提高人物的可信性与真实性,这是典型环境的最本质规定。

  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艺术整体,作家、艺术家通过这一整体去把握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获得高度的审美效果。

  以艺术典型论解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在潜移默化中品味艺术典型塑造的深层含义,这是一次对艺术与美的新的认识与感悟。在艺术典型论的指导下解读作品,不仅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我们以后的写作与鉴赏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读骆驼祥子有感

  在旧社会的北平,有很多当人力车夫来维持生计的底层人民,人力车夫也就是用人力来拉洋车载人,美其名誉洋车夫。

  拉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一大早出车,早起晚归,可能还勉强吃的上饭,顶多算有一顿没一顿的。而每个拉人力车的,都梦想着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有了自己的车后,就可以省出很多钱,就简单的来讲,他们可以不用付租车费,出车时间没了限制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拉很长时间挣更多的钱,还可以拉包月,而不是拉整天儿。外行人可琢磨不透其中的奥义,特别是高阶人民,但如果你当了洋车夫,学会发现,里面的学问可多着那!

  祥子就是一名梦想着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的洋车夫,他这个人从来不怕吃苦,而这种人最容易成功了,不是么?这是读者们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努力就一定有回报。

  但可惜,那是在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苦,你恐怕永远也体会不到。

  祥子是乡下人,在十八岁的时候失去了父母以及几亩薄田,从而来到城里卖力做苦工。三百六十行里的所有苦工几乎都做了一遍,最终当上了人力车夫,勉强能够维持生计。

  他省吃俭用,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才攒够了九十六元,在那时的确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他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拉上了包月,生活也有了起色。

  可是上天并看不起这种努力奋斗的底层人民。

  那几年爆发战争,兵荒马乱的,许多洋车夫以此为借口躲在家里不出车,可这依然不阻挡祥子,依旧照样出车,但在一次去清华的路上,被十来个兵捉了回去。这里作者并没有描述细节,也没有讲述原因,翻过一页后祥子就已伤痕累累了。读者可能会不免有些疑问,可那时候的情景就是这样的,旧社会的黑暗没有理由,也丝毫没有人性。

  祥子就这么平白无故的被抓了回去,车也丢了。好在那是得到了三匹骆驼卖了以后再努力努力苦日子也快熬出了头。老天爷不舍得放过可怜的祥子,每次都是有一点起色和希望就都被掐灭,生动的描述了底层人民命运的不公。

  他的人生就是三起三落:起得缓慢,落得飞速,来不及一丁点的叹息时间。

  抛开这一切,我有一个深刻的问题:祥子这么努力,为何一直在底层社会?祥子这么省吃俭用,为何没有一丁点去干一票大生意的想法?

  在旧社会,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命运好似早已被写下:你出生在底层社会,就不可能有一点咸鱼翻身的可能。你或许有这个信心与斗志,但是人家不可能会给你尝试的机会。出生在低级阶层的人民一出生就是被鄙视的,做什么都会屡屡碰壁,甚至会被同行嘲笑,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等级分化严重现象的原因所在。反之,出生在高级阶层的孩子,好似生下来就成功了,根本不需做任何事情,这也就是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

  合上书本,我竟然不禁思索到理想的实现究竟是主要靠努力还是先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