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妙在形象地刻画人物
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如孔乙己、啊Q、祥林嫂等多个典型性形象。模糊副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如:
1、“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此句是对孔乙己长衫的描写,作者着力刻画它的“脏”“破”。“脏”说明孔乙己好逸恶劳,“破”表现其穷。模糊副词“似乎”的运用进一步强调出孔乙己的懒散。既脏又破、“十余年”没补没洗的长衫,孔乙己却舍不得脱去,视它如命,就是为了标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一个自命清高、穷酸迂腐的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
2、“他(赵七爷)两手同时捏起拳头,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你能抵挡他么!”――《风波》
句中“仿佛”一词刻画了赵七爷得知“皇帝做了龙庭了”后得意猖狂之态。赵七爷“一个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出色人物兼学问家”,竟然向一个寡妇(八一嫂)“抢进”,此种滑稽动作与其身份大相径庭,透露出他可耻的灵魂。模糊副词“仿佛”的运用巧妙地揶揄与讽刺了人物的思想行为,把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刻画出来。
二.妙在含蓄地揭示主题
鲁迅先生深感近代民众的麻木、愚昧,痛心于民族的落后,就借其作品进行启蒙教育,揭露封建教育的弊端,批判民族的劣根性,借此来救亡、救国、复兴民族。这样的主题贯穿于他的小说中。如: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一个人是生是死是非常明确的,而此句中竟用了“大约”和“的.确”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词语。“大约”表不确定,“的确”表确定,用这两个表面看似矛盾的模糊副词来说明孔乙己的生死,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两词看似矛盾,实则表义精确,用“大约”是因为从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到咸亨酒店一直到现在,20多年来没有人知道他的生死消息;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做出的肯定判断。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用在同一语境中互为补充,深刻地揭示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2、“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祝福》
“似乎又”与上文中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和大家谈她儿子阿毛悲惨的故事相照应。阿毛的故事,祥林嫂第一次讲时人们还颇感兴趣,有些老女人还“特意”来听。但不久,“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了,没有人愿意和她再多说一句话。知道柳妈给她出了“捐门槛”赎前世罪名的主意后,鲁镇的人才对祥林嫂“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但说话的内容“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仍是“嘲笑”她的再嫁,认为她不符合封建妇女道德。“似乎”一词写出了鲁镇的人前前后后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不但不同情,反而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通过鉴赏他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
三.妙在连用副词表达丰厚的意蕴
鲁迅小说中经常几个模糊副词连用,这并非是故弄玄虚或故作高深,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如:
“我不知道阿Q叫什么,有一回,他似乎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他大约未必姓赵――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姓什么。”――《阿Q正传》
“似乎姓赵”,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经赵太爷一顿大骂。阿Q就不敢抗辩了。这是因为赵太爷使赵姓成了未庄的高贵姓氏,赵太爷说阿Q“不配姓赵了”未庄人也有理由怀疑阿Q姓赵的准确性――“大约未必姓赵了”。所以直到现在“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姓什么”。
一个人的姓氏是准确和明了的,鲁迅却用“似乎”、“大约”、“究竟”三个模糊副词来介绍,由于作者把它们运用在具体的特定的人物和情境中,便准确而又含蓄地揭示出阿Q卑贱的出身、低下的地位、麻木的神情,勾勒出赵太爷专横残暴的嘴脸,烘托出未庄阿谀奉承、欺凌良善的典型环境。三个模糊副词连用表达了如此丰富的意蕴,真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