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研究:高风亮节孟浩然
孟浩然是个怎样的诗人?具有什么品格和气质?
孟浩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一生布衣,未获寸禄,可以说是一位纯粹的诗人。故历史上关于他的生平记载,极为简略。然他独领风骚,在开有唐一代诗风中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其诗味之醇厚,艺术品位之高,都是值得称道的。他善写山水诗,与王维等人形成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使我国的田园山水诗,一时蔚为大观。在中国诗史上,写下了颇为光辉的一页。
自五四以来,研究孟浩然其人其诗的文章有数百篇之多,研读这些诗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相当清晰的孟浩然形象。
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交游
唐代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记载:“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仪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又载:“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有二。”按此记载反推,孟浩然当生于唐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据《新唐书》、《旧唐书》、《唐才子传》等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等考证:孟浩然,字浩然,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隐鹿门山(今湖北襄阳县境内),本宅叫涧南园,在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
对孟浩然的生平及交游,许多学者作了考证。由于史料缺乏,这些成果确实来之不易,但毕竟众说纷纭。综合大家的观点,可用较为粗略的线条勾画如下;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前即孟浩然三十六岁前,为在乡隐居读书时期;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始,他先后到洛阳、湘赣、扬州等地漫游:开元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727—728年),为长安应试时期(有学者认为,孟浩然可能多次入京求仕);开元十七至二十一年(公元729—733年),为吴越漫游时期;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公元733—740年),为晚年故园隐居时期。吴越归来,孟浩然已渐入老境,隐居故园,也时出访幽。这一时期又两度外出,一次是开元二十一年秋至次年春入峡游蜀;一次是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谪任荆州长史,孟浩然被人邀入幕从事,随张九龄巡视、游览了大江南北一些地方。开元二十六年春辞去从事,归家隐居。
孟浩然的交结甚广,朋友可谓遍天下。张九龄、杜甫.王维、裴朏 、卢馔、裴总、郑倩之、独孤册、李白、王昌龄、韩朝宗、张子容、王迥、崔国辅、阎防等,皆与浩然为忘形之交。
关于孟浩然的思想和人格
对于孟浩然的思想和人格,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闻一多先生认为:“孟浩然本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陈贻焮先生认为,孟浩然和陶渊明很相似:“他们生活虽似出世精神是入世的,他们都有抱负,都经受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矛盾的痛苦,都认识了并揭示了现实和官场中的黑暗与丑恶,都冀求完成一种独立的不媚世的人格。”(见《孟浩然研究集》第217页)
现在有些学者持孟浩然热衷仕途之说,但朱起予先生认为“殊可怀疑。”(见《孟浩然研究集》第220页)孟浩然自述他的世家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书怀贻京邑故人》)以大儒孟子的后裔自居的孟浩然,无疑地与当时社会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兼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修身济世思想总要或多或少影响到孟浩然。他又生当开元盛世,如果说一点没有入世之意,反倒是不近人情的'。这也大概是孟浩然入京求仕的思想基础。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张祜、皮日休等和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对孟浩然均有崇拜和敬仰之情。他们有的是孟浩然的至交,有的距孟浩然生活的时代很近,对孟浩然思想和人格的评价是可信的。今有某些学者对孟浩然的思想和人格的评价,多含有臆断成份,或据现代的评价标准,难有中肯之见。
关于孟浩然的审美观和诗歌艺术风格
中国社科院陶文鹏研究员在《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见《孟浩然研究集》第284页)中,对孟浩然的审美观及在诗歌美学观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作了精辟论述。他认为:“这位终身布衣的盛唐山水诗人,是在明确的诗歌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他,最先以诗的竖琴,弹奏出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
诗是心灵的写照,表现的艺术。诗人富于音律和图画美的语言文字,通过抒写感情和情绪反映现实生活。孟浩然也很重视诗歌重写心灵,抒发感情这一美学特征。他一再宣称:他的诗都是感物动情,因情萌兴写成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孟浩然直接运用“想象”这一概念,来说明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想象若在眼,周流空复情。”(《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
孟浩然关于静心观物、感物动情、因情起兴、以意运思、驰骋想象直到精心结构这一系列的美学见解,正是从生活到诗歌,从现实美到艺术美的整个创作过程。
孟浩然的山水诗具有多种色调和风致,正是他多样性审美趣味的反映。但是,孟浩然最爱好清美。他的诗也体现出清真、清幽、清空、清旷、清淡之美。
闻一多先生是以诗人之眼光来看孟浩然的。他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中,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的到底有诗没有。淡到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见《孟浩然研究文集》第258—259页)。
和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一样,孟浩然的诗歌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主要不足之处是内容不够丰富。还有一部分说禅谈道的诗,也是一些评论家非议的焦点。“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孟诗是有局限性的,但我们不应有什么苛评。
最后,让我们用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中的佳句来结束此文吧:“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愿大家更好地学习借鉴孟浩然等古代前贤的创新精神和高风亮节,成为新世纪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拓者,成为时代的风流人物. 高风亮节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