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教学设计

阿林

《木兰诗》 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官职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官职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习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木兰诗》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 )的( )。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

  五、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 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 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 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 、“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交流句式:我发现( )是( )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4、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首诗

  二、背景解题,认识时代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 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3、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4、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走近木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时间顺序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板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厚禄)——与亲人(团聚)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之,木兰形象特点: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六、体验反思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七、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木兰诗》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木兰诗》是北朝一首民歌,诗歌中有那么两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就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是“壮士”呢?

  上面的解释显然跟原作意旨不符。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是相互渗透,互相说明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诗人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互文”,也叫“互文见义”。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我们解释这类诗句时,不能偏执一端,互相割裂;应该将它们合起来,整理成一个句子。《木兰诗》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意就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有时,由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木兰诗》中还有一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按字面解释,会使人产生疑惑: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其实,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木兰诗》中还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诗句,“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合起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木兰诗》中还有:“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诗句,“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是说“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了。

  “互文”在一些诗词文章中是会经常出现的。如唐王昌龄《出塞》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中“秦”与“汉”是互补见义,即“月”是“秦时”与“汉时”明月,“关”也是“秦时”与“汉时”的边关。诗歌是以此来映衬出历史在变换,征战则从未断的感叹;而并非明月是秦时的,边关则是汉时的。

  又如南北朝郦道元的《三峡》有“林寒涧肃”一语,“寒”和“肃”是共同用来说明“林”和“涧”的。翻译出来就是“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简短一语,描绘出秋季的三峡树林和山涧之间的清冷、肃穆,既没有江水翻腾,也不见树木争荣,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景象。

《木兰诗》 教学设计5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óng(军事)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傍地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重点

  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范读)

  需要注意的字音:(幻灯展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3.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⑶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⑷立足全诗,把握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所叙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喜欢木兰的原因吗?

  参考: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四)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

  故事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木兰诗》 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 教学设计8

  一、以“导读”切入课文教学

  (屏幕显示)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二、朗读课文,明确段意

  1、把重要的字词发音读准确

  机杼(zhu)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朔气 金柝 策勋 赏赐 溅溅

  啾啾 霍霍 旧时裳

  2、第一次朗读。要进入情境。

  3、第二次朗读,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是写什么呢?

  4、师:我发现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马上就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学生朗读第一节。老师概括段意:“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学生朗读第二节。老师概括段意:“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学生朗读第三节。老师概括段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学生朗读第四节。自己概括段意:“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学生朗读第五节。自己概括段意:“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学生朗读第六节。自己概括段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学生朗读第七节。自己概括段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大家的聪明在哪儿呢?聪明在发现规律了,从规律里面能够提炼出段意。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

  三、选段品析,介绍写作手法

  (屏幕显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这节诗分几个层次?——三个。

  你们要品析这一段写出了哪些内容,还要品析哪些字用得特别的美,特别的精致……

  (学生思考 做批注 发言评点)

  (屏幕显示)

  表现了:

  征途之遥

  征战之勇

  军旅之苦

  百战之烈

  十年之艰

  ——字字千金,惜墨如金

  师:1、请大家积累一个“戎”字。“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这个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战。“投笔从戎”,指的是文人不写文章了,去打战。“一身戎装”写的是军人穿的军服。“戎马生涯”指的是一辈子就是在打战里面过来的。“戎马倥偬”这一辈子就在战斗了,感觉忽然就过去了。“戎机”就是战争、战斗、军事。大家看,“戎”字很古老,但是并没有远离我们。

  2、还要积累一项修辞——互文。大家做笔记。上下句或若干句,它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兼顾、补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句子句与句之间,彼此交错,互相补充。

  3、还要有一个积累,四字词语:惜墨如金。

  (屏幕显示)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旧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几个层次?——三个

  (屏幕显示)

  例说这一节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学生思考 发言评点)

  (屏幕显示)

  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1、继续积累:一个“阁”

  字。“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就是楼阁。《木兰诗》中的阁,特指女子的卧室。“闺阁”是指女孩子的房间。有的地方,小木头房子也叫阁。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诗里有“亭台楼阁”“仙山琼阁”“束之高阁”,还有“空中楼阁”,现在用它来比喻不切实的想法或美妙的幻想。

  2、还要积累一对成语:“磨刀霍霍”,现在把它解释为“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扑朔迷离”现在用它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3、刚才讲了一个词语叫“惜墨如金”,现在再积累一个带“墨”的成语——挥毫泼墨,就是不惜用繁笔来描写。

  (屏幕显示 学生齐读)

  《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泼墨如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师: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就是花木兰;“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萦女儿情”,这也是花木兰。《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第二人了。

《木兰诗》 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放甲回乡的不平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 机杼 军贴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扶将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习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3、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平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平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三、诗歌创作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四、美读课文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4、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 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详略安排的巧妙用意。

  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

  学生日记中想象的画面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

  教学思路:

  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并让两位学生谈自己的背书心得;再分享学生日记中描述的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学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实现个性化阅读;最后,解决本课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为解决此问题,先让学生归纳故事情节,从中体会文章表现了木兰怎样的优秀品质;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

  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思考自己爱国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请学生举手背诵,并请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背书心得。

  二、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

  展评学生日记。

  按照段落顺序,依次展示七位学生的日记,并点评其想象的优点,如加入“心事重重”的心理,突出了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物品质,运用了对话、动作描写,添加了人物神态等。

  三、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剪裁特色:

  (一)请一生朗读后概括故事情节。

  (二)思考:

  你喜欢本文塑造的木兰形象吗?你特别欣赏她的哪一点?请结合诗中描述,用下面句式来发表你的意见。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你看____。”

  由此,归纳出木兰的优秀品质:机智勇敢、忠孝两全、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等。

  (三)讨论:

  对木兰的描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除“征战沙场”略写外,其余详写。

  (四)探究: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用意何在?

  明确:1、围绕“木兰是女郎”安排详略,以丰富女英雄形象。

  2、突出主题:赞美了木兰的优秀品质;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爱家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一)你还知道哪些知名女性?与大家交流。

  学生发言。

《木兰诗》 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掌握词语读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燕山胡骑啾啾戎机朔气金柝策勋阿姊红妆霍霍帖花黄著鬓

  2、诵读课文,抓住故事情节,品味富有情味的诗歌语言,体会木兰形象及其意义。

  3、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品读过程中,通过再创造来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4、体会木兰形象的特点,更加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无私质朴、英勇无畏的传统。

  教学重点

  1、把握情节,品读木兰形象的魅力。

  2、多方面理解民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木兰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关于作品出处、北朝民歌知识、《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等。

  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一般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统治期间(386~557)。当时北魏曾与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交战地点。

  3、北魏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经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末期时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品,因此诗中有“东市买骏马”等。

  二、诵读课文

  采取散读、指名分节读等方式,进行字词正音、语句质疑等。

  三、概括情节

  这是一首极富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请你围绕故事,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节,并加以精练地概括。

  (第1~3自然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4自然段)十年征战

  (第5、6自然段)凯旋而归

  (第7自然段)附文赞颂

  四、朗读、品味语言的情味

  1、朗读第一部分。

  (1)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抓住“叹息”“无所思”“无所忆”体会木兰的神情、心理的变化,与家人关切的神态动作,展示她与亲人的密切关系。

  (2)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一节,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的形象特点。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2、朗读第二部分。

  体会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通过两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的英雄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3、朗读第三部分。

  (1)面对“可汗”之问,木兰答语朴实无华、自然平易,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不居功自傲。

  (2)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

  (3)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

  4、朗读第四部分。

  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

  五、分析木兰形象

  1、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

  (1)参军前的木兰: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以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唯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装,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说说诗歌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结合思考与讨论一)历来对这个人物有不同评论,有人认为木兰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她的行动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也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抗御外侮的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两全的女子。

  六、体会民歌语言的特点

  说说本诗与以前读过的文人诗歌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

  语言上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等特点。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开头四句自问自答的诗句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为了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运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详写场面,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感染力。

  七、写作练习

  将木兰回家部分改写成记叙文,采用电影语言形式,尽量展现情景。

《木兰诗》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3、背诵全文。

  4、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一读诗歌。

  1、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3、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二读诗歌。

  1、诗歌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明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铺排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5、第四段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明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6、分析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7、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三读诗歌。

  小结木兰形象。

  明确: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4读诗歌。

  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七、主题

  明确: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 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情分析】

  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并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三从四德(三从: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许多封建礼教束缚着。(鼓动学生情绪)现在妇女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呀?(多数学生会根据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给予肯定回答)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唱出了所有女性的心声:“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否有同学知道这是唱的哪位巾帼英雄啊?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情感丰富的巾帼英雄形象,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放映演示课件: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

  简介如下: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历经各代,香火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梅派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艺术成就极高。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中国邮政20xx年还发行了《木兰从军》邮票。而这众多的木兰文化都起源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众多的创作者都是研读了《木兰诗》获得了灵感,形成了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大家就和我一起到《木兰诗》这个千古流传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这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二、诵读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并理解词义。(用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扑朔 迷离 帖花黄

  3.多媒体MP3或FLASH朗读欣赏。

  4.学生朗读。同学品评,老师适当点拨。(附朗读建议,仅供教师参考)

  (1)第一、二自然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忧国思家之情,要读得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三自然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四自然段基调是悲壮,读时要两句作一气读,速度要更慢——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五自然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义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

  (5)第六自然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的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七自然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5.全体同学分成两组轮读。

  三、整体感知

  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要求以“木兰 ”句式来概括每节内容。(允许填四个字)

  四、讨论探究

  1.结合课后练习质疑,怎样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诗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死去,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

  这两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这是一种修辞方法,称做“互文”。这种修辞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互相补充。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到处叫嚷,到处骚扰。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隘。请同学找出文中其他运用互文手法的语句。(明确: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本文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

  复沓:“问女”两句,“女亦”两句。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

  夸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排比: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对偶:唐以前的对偶要求不严格,对仗不工整。“阿爷”两句,“开我”两句,“脱我”两句,“雄兔”两句,皆不工整;而第四段六句两两为偶极为工整(怀疑是唐人所加)。

  (建议教师对这些修辞可根据时间弹性讲解,也可结合修辞点一下民歌特色。)

  2.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 的人”来评价花木兰。(参照板书)引导同学分析木兰形象。

  当户纺织说明她“勤劳”;停机叹息不是为自己的婚嫁又说明她“淳朴善良”;替父从军,毅然抉择更说明她“刚毅”;“木兰不用尚书郎”,可见其“不慕荣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足见其“谨慎”“机智”。作为一个女子在那样一个封建年代却能“忠孝两全”,也是对世人一种激励。那么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又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3.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叙事的详略。

  本文叙述部分,战争前准备和战争后的辞官返乡均为详写,征战沙场为略写。“

  征战沙场”这一段仅用了30个字交代了“征途遥远”“生活艰苦”“战争残酷”“战时长久”。而对十年战争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却不详细交代。这是全诗最为凝练的部分,音节铿锵,有唐律之风。

  那么如何确定详略呢?根据中心(主题)确定详略。处于主要地位,突出中心的要详写;处于次要地位,服务于中心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就不写。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通过详略看主题。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到《木兰诗》略写了木兰征战的过程,而详写了征战前的准备、征战后的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从这些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想要表现怎样的主题呢?

  点拨:注意本文出处是《乐府诗集》,乐府诗实际是民歌,真正的作者是劳动人民。战争的受害者往往就是劳动人民。(可联想到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

  五、质疑

  “质疑”可结合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再把握补充。

  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气氛,暗示战事紧迫,体现出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分别在六七段中找出沿用至今的成语。

  磨刀霍霍:本文是指为迎接亲人归来而准备杀猪宰羊。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扑朔迷离:本文是指兔前后脚不齐的动作和张望不定的眼神。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六、教师小结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它叙事生动,详略得当,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七、课堂巩固

  1.木兰既是一个奇女子,又是一个普通人。她“奇”在哪里呢?又怎见她“普通”呢?(结合板书回答)

  2.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首诗都叙述了什么事?(多媒体链接回板书)

  3.看看哪些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当堂背诵下来。

  八、课外拓展

  《木兰诗》与我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古代叙事诗双璧。找同学讲述《孔雀东南飞》的情节。(链接多媒体展示)

  九、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把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别人听,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主题。

  3.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把握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听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诗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又叫汉乐府。秦时有乐府机关,是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武帝时重建乐府,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把由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

  二:朗读课文,熟能成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句式特点,感知课文内容。

  师提问:这首诗歌的每句有几字?

  点拨:这首乐府民歌以五字句为主,还有七字句和九字句,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不显得呆板。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又有变化,不会形成顺口溜。

  2.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特殊字音:

  军帖(ti) 帖(ti同“贴”)花黄

  可汗(kèhán )十二转(zhun )

  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3.找出每一小节的韵脚,读出诗歌韵味。

  4.划分节奏,有节奏地读课文。

  老师点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五字句划分为二三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七字句划分为二二三节奏);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九字句划分为二四三节奏)

  5.朗读节奏训练,读出文言味道。

  方法:同桌二人一起学习《经典咏流传》中学堂孩童摇头晃脑打节奏,同时在划分节奏处带上延长音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

  6.体会每一小节的朗读语气、语调和语速。

  师问:你觉得每一小节都用同一种语气读吗?每一小节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边讨论,指多名学生朗读展示自己的体会。

  (2)师总结点拨:

  第一小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要读得轻快;“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要读的忧愁低缓,“女--叹--息”中间要有延长音。

  第二小节,后四句写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木兰的“男儿”气概。

  第三小节要用到连读,四个“买”之间不要停顿,一气呵成,读出木兰临行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过程。两个“旦”字引领的句子之间也不要停顿,读出木兰行军紧急、匆忙,侧面反映战事吃紧。而句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和“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要放缓节奏且声音低沉,读出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才能突出木兰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平凡人的真实情感。

  第四小节前四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要语速加快,读出战事紧张、战斗激烈的意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要读的低沉、缓慢、悲壮,体现战争的惨烈。

  第五小节要读出对木兰的赞许,特别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更要读出木兰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和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第六小节要读出喜气洋洋的气氛,特别是“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更要读出那一种欢乐喜庆的氛围。写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既要读出木兰穿上女儿装时无法掩饰的欣喜之情,更要读出邻家女孩的那种小女儿态。“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要读出伙伴们惊讶的口吻,如果加上瞠目结舌的表情就更形象生动了。

  最后一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最后这个反问句,更要读出那种得意之感。

  6.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段落与段落之间还有连接的词句?

  点拨:“归”,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这个段落间就不要停顿,要快速连读,才能有一种流水潺潺的感觉,也有一气贯通的畅快之感。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女生、男生分两个声部,接龙式试背诵课文。

  三、师总结: 我们在每一小节读法的讨论中,了解了诗歌内容,也懂得要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语气、语调、语速的朗读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诗歌时,都能用上这些朗读技巧。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一、观看尚雯婕演唱《经典咏流传·木兰诗》的视频,引入新课。

  二、复习:

  1.提问诗句:(1)木兰替父从军的句子是:

  (2)木兰出征前做准备工作的句子是:

  (3)写木兰不远万里行军急速的句子是:

  (4)写战斗激烈的句子是:

  (5)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时:

  (6)表现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句子是:

  (7)写木兰不愿做官的句子是:

  (8)写木兰归家后心兴奋心情的句子是:

  (9)写家人对木兰深切思念,热烈欢庆她回归的句子是:

  (10)表达赞颂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句子是:

  二,理清故事情节

  1.用一个词概括每段内容:

  学生板书:身份 原因 出征 征战 凯旋 团聚 赞美

  2.哪些内容详,哪些内容略?为什么?

  点拨:作者刻意略写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倦,突出表现主人公木兰的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

  问:你喜欢木兰吗?喜欢她的什么?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___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句结果,老师板书:勤劳 善良 孝顺 心系国家 声明大义 英勇善战 淡泊名利

  师总结木兰形象:

  木兰不仅是一位女英雄,在国难当头、家庭危机时,她深明大义,挺身而出,替父从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善战,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她同时又是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女孩子,她热爱和平幸福的家庭生活,她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

  她也是个邻家的女孩,她也叹息忧虑,也喜欢“著我旧时裳”,也喜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也喜欢和朋友们开个玩笑:“寻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正是因为以上三点,花木兰才成为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

  四、体会写作特点:

  1、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大声读出来,体会它们都用了哪些修辞?

  2、老师讲解:

  (1)排比、对偶、顶针、互文修辞手法的多次使用,使句子朗朗上口,感情充沛,上下连贯,一气呵成。

  2.押韵:几乎句句押韵,使诗歌韵味十足。

  3、具有乐府民歌的特点:开头一问一答,语言质朴明白。

  五、再次齐背诗歌。

  六、作业:把《木兰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对人物和场景做一些描写。

《木兰诗》 教学设计15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的鉴赏水平,对于诗歌的写作手法不宜深究;时代背景略知即可;重点是理解人物形象,读背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法为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理解叙事的详略,体会诗歌对我国古代女英雄的赞美。

  2.初步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它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叙事诗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后代文人作了加工润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诵易记的特色。

  二、根据预习回答问题(出示小黑板)。

  1.A木兰之歌B木兰出征C木兰从军

  由此你认为本诗重在表现人还是表现事?

  (板书: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2.文中那些文字表现了木兰的少女特点?哪些文字表现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写她的?哪些是侧面写她的?(板书:诗歌内容)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语言体现了本诗是北朝乐府民歌?

  4.指两名同学一个读加点字的音,一个写。(见“阅读提示”。)

  三.领读两遍课文,学生自渎一遍,然后明确:

  1.“唧唧”注释说是“虫叫声”,大家说可能是什么虫叫的?(蟋蟀)这种虫叫声表明了什么季节?(蟋蟀古人叫它“促织”,意思是天气开始冷了,它催促人们快点织布做寒衣,在这种情况下“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更加突出了事体的重大。)下文哪一句诗与这里照应?(朔气传金柝)

  2.“问女”四句看似赘文,实则细腻地表现了木兰当时心事重重的样子。“昨夜”如换成“昨日”,意思有什么变化?木兰是在什么情况下从军的?“从此”二字表达了她的什么心情?

  3.“十二卷”与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都怎样理解?

  4.东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样解释?

  5.“旦”、“暮”二字表明了什么?“不闻”、“但闻”句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6.第四段六句以极其凝练和谐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木兰从离家出征到凯旋回朝的全过程。为什么这部分不做大肆渲染?(因为这里不是重点)

  7.诗里是怎样描述战后人们对木兰的热情?木兰的表现怎样?

  8.“问所欲”可否换成“问所需”?“愿”为什么不说“欲”?“千里足”是什么修辞?(借代)“儿”为什么不说“女”?

  9.“相扶将”说的谁扶谁?

  10.第七段以兔为喻,赞美了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11.诗中对偶句与排比句有几处,请找出来。

  四.如有时间,教师说白话,学生说原文;然后教师说原文,学生说白话。

  五.结课,作业。

  本诗通过对木兰离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归来的生动叙述,塑造了一个为国立功而又不图名利富贵、叱咤风云而又感情细腻的女英雄形象。反复诵读后,在练习本上抄写全诗,翻译成白话;做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设计

  木兰诗

  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1.代父从军(详),征途思亲。

  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略)。巾帼不让须眉

  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

  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