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
“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防肺燥
秋季,每日饮水量一般为2000ML左右。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此外,秋天不要长时间大声说话,少说话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
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中都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
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胃肠道消化液不足,入秋后就必然发生“燥症”。出现“燥症”,可以多食粥食,对身体很有好处,作为药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而中医讲究“培土生金”,脾胃调理好了,肺脏就会受益了。
2、少行房事
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
“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水分充分渗入后,再进行保湿护理。
4、适当“冻”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升,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5、忌悲忧
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
6、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一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二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鼻孔流血等。
三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
切记:药补不如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