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仅仅活了四十二岁,但他却为世人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丰厚遗产。其中,《平凡的世界》获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和良知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的小说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在他逝去多年以后,其作品仍越过纷繁喧嚷的时日,被众多的人所喜爱,尤其是许多青年人,至今仍把《平凡的世界》视为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平凡的世界》立足于特定的时间(1975——1985)和空间(陕北黄土高原),全景式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陕北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从苦难中自我救赎、寻找生存之路。但是,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悲剧色彩一直笼罩着这块苦难的大地。作品中的主人公一直在承受着来自生活道路方面和爱情方面的悲剧。可以说,路遥把他的悲剧理论真实含蓄地、毫不夸张地、一点一滴地渗透到这个叫做双水村村民的普通生活中来。作品中虽然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但是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真实的悲。究其原因,作品中的人物的悲剧命运是由社会、性格、宿命造成的。为什么作家路遥要给他笔下的人物赋予悲剧的命运呢?
一、人物悲剧命运的表现
作者一开始写到:“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作者突出了“一九七五年”这一期间,让读者从一开始就进入黄土高原“尚未解冻的冬季”,去感受严寒中弥漫着苦难的陕北大地,也预知了作品中人物特定的悲苦人生。
(一)生活以及人生道路的悲剧
作品中最先出场的是主人公孙少平。这是一个善良、能吃苦耐劳、而且面对困难时不服输的年轻人。然而生活是残酷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在校园中登场,随之而来的是等级森严的饭菜,在“欧洲”、“亚洲”和“非洲”这样的等级菜谱前,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孙少平是挣扎在生存的边缘。但是,他又有着惊人的自尊与自强的融合,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满足于立于黄土地上,所以尽管孙少平在辍学回来后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先生”,在失去这个职业后,他便来到城里,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他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出身,他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同学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以言表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的接受这一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受过高中教育,可是他却不得不进煤矿,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不得不放下读书人
的架子,去做社会最底层的工作,在那样的工作境遇下,他发奋汲取知识营养,可是直到全书的结局,他仍然回到了大牙湾煤矿。生活的压力使一个有志青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知识分子投入到社会大生产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出人生的悲剧。他是平凡世界中的精神斗士。无论我们的主人公多么努力地想摆脱这种境况,可是命运已定,他的悲剧命运由不得他去选择其他,只能选择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计。可以说,孙少平走过的路是布满荆棘的,一一数来,中学时只能啃着“非洲”黑面馍支撑学业,毕业后外出闯荡只能做小工,即便是招工入煤矿也是在恶劣环境下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活。这是生活所致,他的人生道路只能如此。
在本部作品中,受生活所迫,人生道路极其坎坷的当然并非孙少平一人,其兄孙少安所背负的苦难甚至要远大于他——至少孙少平还能在父兄的支持下完成高中学业,而孙少安从6岁便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强度日。而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世界,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无事。孙少安不仅要与与生俱来的贫困搏斗,还要处处提防来自书记田福堂的算计。孙少安就是在来自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他不屈服于命运,虽然与土地相依,但却用自己的双手靠土地过上好日子,但最终生活还是无情地袭击了他。孙少安就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跋涉者,一直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于土地,依恋于土地,他的人生价值在土地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可是他也失去了太多的东西,比如说爱情,生活给了他悲剧。
(二)爱情悲剧
爱情,这一美丽的词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迷醉,有多少诗词歌赋吟赏,却又怎么能咏尽人间瑰丽的爱情。爱情原本就如一位古书里走出来的少女,是诗意的,是浪漫的,是一株空谷幽兰,又是一枝眩目的火玫瑰。有位作家说:“没有爱情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活着。”它真实地点出了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在《平凡的世界》里,作家对生活在陕北的农村和城市的男女爱情进行了细致动人的描写,在这个浪漫的、充满幻想的隐性角落里,作者依据人们实际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微妙处境,以现实的笔调赋予美好爱情以悲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