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读者 心中的《平凡的世界》是不同的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那么这部经典之作,不同年龄段读者,他们心中的《平凡的世界》是不同的,欢迎大家阅读下文了解。
阅读,是成长的开始,无论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还是作者路遥本身,在逆境的苦熬中,因为书籍的滋养而内心变得强大。当年很多读到《平凡的世界》的人,也从中汲取到巨大勇气甚至改变了生活。现在电视剧的热播,小说《平凡的世界》再次热起来,在感受影像作品带来的视觉感官体验之外,不如让我们再次打开书本,感受阅读的力量,生活因阅读而美。
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曾经影响几代人的经典名著《平凡的世界》重新成为热议的焦点。
日前,为了了解《平凡的世界》对不同年代读者产生的影响,华商报记者设置了数个问题,分别对50、60、70乃至90后读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平凡的世界》这本小说的了解途径、理解角度存在差异,但是小说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却深刻影响着所有读过他的人。
50、60后:我在书里找到自己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人,很多并没有读过《平凡的世界》,而是通过广播听完了全书。
钢铁厂职工郭师傅表示,自己眼睛不好,而那个时候主要都是听广播,当时《平凡的世界》都是中午播出,好几次听到难过的情节,难过得吃不下饭了。“书里的环境很像我们小的时候,也是艰苦了很久,生活才慢慢好了起来。”郭师傅说,《平凡的世界》让他既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也真正有了一次人生反思。
一位姓崔的先生说,他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看过书,现在正在看这部电视剧,“我很喜欢路遥这个作家,还看过他写的《人生》。”他认为,《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反映了一个大时代的变迁,对人性深度进行了文学化的呈现。
“对我而言,书中描写的很多情景是似曾相识的。”家住纺织城的张先生则称,自己很喜欢这部书,记不清看过多少遍了。“书里的人都是平凡的人,但每个人的经历又是不平凡的,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张先生指出,书中各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他的人生观、金钱观都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70后:《平凡的世界》带来很多人生感悟
“我是上大学时在宿舍看的书,读了四五遍。”已经“奔四”的陈先生回忆,当年在学校,《平凡的世界》是大学生们几乎必读的读物,“当时宿舍只有一本,看这本书基本靠抢,有人放下马上就有人拿走,轮换着看。”到毕业时,书已经翻得不像样子。
对书中的很多人物,陈先生都非常喜欢,尤其是孙少平。“他也因为贫穷而自卑,因为买不起好菜躲着同学最后打饭,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从没放弃学习、放弃自己的理想,应该算是年轻人的楷模了!”他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书中体现的向上向善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80、90后:不理解书中人物对生活的选择
“我身边的同龄人很少看过这本书”,1986年出生的凌女士说,她在上高中时看过一遍,“可能是觉得距离现在的生活比较远吧。”对书中描写的很多场景,生长于现代化大城市的她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对书中人物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也并不理解。“比如孙少平吧,为什么非得去挖煤?还有他哥哥,明明喜欢润叶,怎么突然从山西娶了个老婆?”尽管有诸多不理解,但孙氏兄弟对生活的不懈奋斗、孙少平对爱情的积极追求,她还是觉得适合她这个年龄段的人读一读。
而1991年出生的赵女士则说,她看过《平凡的世界》,但主要关注书中的.情感经历。在她看来,田润叶要是能多一些抗争,李向前能多一些主动,孙少安能多一些气魄和胆略,或许都不会让小说总弥漫在忍受苦难、不断抗争的氛围中。
从《平凡的世界》中学会奋斗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再次将人们带回了由小说勾勒出的那个年代。
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上,一部好书,人物都是立体的,无论读者从哪个面看过去,都会引发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同样,对于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来说,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更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在平凡的世界里进行着不平凡奋斗的普通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