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琵琶行》的重难点讲解

孙小飞

课文《琵琶行》的重难点讲解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浓的感伤情调的?

  解说:

  第一条线索是乐。举酒欲饮无管弦,这是从反面落笔,随即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集中写乐;琵琶女自诉身世,述及学成琵琶,曲伏善才,是概述其音乐才能。诗人倾诉悲怀,述及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是从反面强调,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闻仙乐耳暂明张本。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是前面主要乐段的继续,又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在写法上,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二者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第二条线索是情。醉不成欢惨将别未成曲调先有情梦啼妆泪红阑干,分别是相关段落情的主调,接着以闻乐叹息、闻语唧唧进入感情的高潮,最后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浓浓情语作结。在这感情线索中,琵琶女之情与诗人之情是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条线索是事。这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然而巧妙的是其间重点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言身世遭遇的片断,极大地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凸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第四条线索是景。本诗是以江月为景的主要线索的。先写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把离情别绪物化在清冷无声的茫茫秋月江水之中,这种寂静又有效地反衬出有声的琵琶铮铮然而起。当演奏结束时,则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而声未绝。

  欣赏者仍沉浸在神情恍惚之中,乐境似乎已经化为江月寂寥的无声的画面,这也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写音乐的魅力。继而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后,有绕船月明江水寒句,再次照应江月,一个寒字概括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

  最后,诗人在寂寞心境时写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以江月为景,同样以孤寒为其基调。这些景语,前后照应,一线贯穿,犹如电影中蒙太奇的组接,丰富了长诗的画面和情调,成功地协调了乐情事三条线索的发展与交叉,增进了作品的感伤情调。

  2、这首叙事诗的线索是什么?

  解说: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也可以说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结构在严谨中见出错落。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找到了这两者汇合的焦点。从具体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透过这层表面现象,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聚结点。

  这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十分明显地在朝野均有反映。因而全诗结构的严谨,就不是一般的层次清楚,不是一般的按一定的时空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述,而是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叙事,就是诗中所示的凄凉话身世,由此开展的歌女前后半生对照的描写。抒情,虽然抒情在其间分量很少,但脉络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诗人由听到思到感到联想这样一段经历,这不仅推动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的主题,升华诗的内容。

  因此,分析诗的结构,不应放弃对诗的抒情线索的.分析,全诗严密的内在结构主要通过这一条线索。从美学的角度看,如果单纯写歌女身世,虽然主干单纯突出,但就会缺少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变化,整个叙述就会显得呆板。正是因为虚与实,叙事与抒情,歌女与诗人,既交叉又汇合,全诗有时就很难分清是叙事还是抒情。这不仅使全诗的内容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且层次上显出一种变化、流动的美,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3、音乐形象的塑造是异常困难的,白居易是用什么方法把琵琶女的琴声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说:

  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附带说一下,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