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农民劳动美文散文
鄙视劳动者的人,没有权利享受生活,因为所有的生活资料,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来源于劳动。
这样一个题目,如让学者来看,很容易想到中世纪的欧洲,只有在那个时候,贵族和农民这两个概念才有可能被放到一块说事。然而,在当下的中国,贵族和农民,不仅是两个出现概率相当高的词汇,而且是困扰国人多年的梦魇。
追求贵族,是国人坚持多年的努力。书沾上“贵族”,就好卖,房打上“欧洲”“城堡”字样,价钱就高。前一阵全民让孩子学钢琴,眼下又赶着让小孩学高尔夫,说是打高尔夫有贵族气质。据说一代小贵族的培养,分为两个路数,一个是本土路线,琴棋书画再加读经,一个是西化路线,钢琴、网球、高尔夫再加点涉外礼仪。总而言之,中国城市有了点余钱剩米的人们,个个都憋着把自己的儿女培养成贵族,其中有些人听说了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的传言,还多少有点耐心,可相当多的人恨不得一夜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伯爵,采取了快速填鸭式的培养,孩子课余时间,学了外语学钢琴,学了钢琴学舞蹈,学了舞蹈学礼仪,弄得大人和孩子都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在举国若狂,追求贵族的同时,农民这个词恰如其分地倒了霉,成为贵族的反衬。在很多场合,“农民”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一个形容词,无论人或事,只要被人说成是“农民”或者“真农民”,被说的多少有点生不如死的感觉。很多人宁可让人说他是流氓,也不愿意让人说他是农民。在城市流行的话语中,农民意味着落后、保守、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以及种种让城市人看不起的毛病气质。总之,若要贬低人,一句“农民”就足够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些追捧贵族、贬低农民的国人,恰恰离贵族最远。要说欧洲人捧捧贵族,倒是情有可原,封建社会相去不过三百余年,当年的贵族的城堡犹在,某些国家还有国王和爵士。可是中国,据钱穆说,宋代已经没有了大门槛,整个社会变动不居,“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或者反过来,“朝为座上客,暮为阶下囚”,都是司空见惯寻常事。中国的社会,没有贵族已经有上千年了,怎么到如今,反倒全社会寻找起贵族来了?
其实,现在追捧贵族的国人,尽管身在城里,有的已经住了很多代,但是,如果较真追上去,出不了三代,很可能就露出了自己的本色——农民。其实农民才是我们的本色,无论哪个家族,就算是姓爱新觉罗的满族皇家的人,查到他们的祖宗努尔哈赤,其实也是半个农夫。对于那些号称祖辈都在城里居住的人来说,其实我们的城市,在百年前不过是集中居住的乡村,也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况且,居住在城里,跟贵族与否并没有关系。
也许,正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底子拿不出手,又赶上改革这么多年,不少人有了点闲钱,可供折腾,于是就拼命地追求贵族化,急切之间,又找不到学习的榜样,只好凭着一点皮毛的印象,胡乱追起来。按说,追求贵族化,向往教养、品味,倒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说明咱们某些先富起来的人,有点追求,想让自己和子女上个台阶。只是追的往往不是地方,不知道弹钢琴、跳拉丁舞甚至打高尔夫,并不等于贵族。教养,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氛围,来自于教育,来自于书籍的滋养。无论如何,一个只有琴谱、时尚杂志的家庭,是培养不出气质高雅的人来的'。传统的中国,没有贵族,但是有书香门第,书香门第的标志,不是某种我们现在热衷的零碎技巧,而是读书的传统。
已经有太长时间了,国人总是对自己不自信,而农民的底色,恰是我们某种不自信甚至自惭形秽的根苗,追捧贵族和贬损农民,其实都是这种不自信的一种掩饰和发泄。
一座座高楼平地崛起,美丽的城市不在似曾经那样杂乱不堪,是谁用那长满老茧的双手创造了一座又一座的高楼,又是谁让这脏乱的大路变得干净整洁。多少个不经意间,我们随后制造的垃圾就这样被他们默默的带走了,没有怨言,只是这样一日复一日的。对,他们是农民工。世俗的眼光总是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着他们,他们是农民工,是社会的低阶层次的人群,没有文化,没有背景,更加没有钱,生活所迫,他们也需要养家也需要糊口,最后一次次的无奈他们选择了做一名农民工,廉价出售着自己身上唯一还有的劳动力,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的老茧一次又一次的加厚,蜕皮,然后在长老茧。只是这样反复着。
他们怀着梦想忐忑的走到大城市,遭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白眼相待,辛辛苦苦的顶着寒风顶着烈日在高楼上危险的工作着,他们从来不畏惧风和雨,所有的一切他们只是笑着从容的面对,因为在他们的心底也揣怀着梦想,他们希望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他们心底,有着一个宗旨,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不畏惧危险,不畏惧痛楚,只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勤劳且从容的面对生活,终会有一天,他们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想祈盼的幸福。
可现实的残忍连他们最小最小的祈愿都给破灭得粉碎,走在喧闹的城市街上,他们会遭白眼,哪怕只是乘坐一个公交车会有多的行李,司机都会将他们赶下车,许多时候,感觉这个世界上他们就是多余的,没有价值的,可是时间久了,似乎这些都让他们麻木了,每次别人笑话他们,或者司机将他们从车上赶下,他们只是骂了几句,然后从容的笑了笑。仅此而已。
他们有颗自卑的心理,现实的生活却不能容忍他们的一点点自卑,也许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将这些自卑勇敢的隐藏的心理,埋得很深很深,谁也不会给谁看到,只能厚着自己的老脸,笑着去面对,除了这样没有任何的选择。
来自农村,走到城市,喧闹的城市让他们生出去许多的向往,看着一家家的名牌店铺,看着那些个漂亮夺目的衣服,看着美丽的家具,看着别人的孩子能在名牌学校上学,受着高等的教育,他们咬了咬牙,更加努力,更加拼命的在他们农民工的道路上走着。。
哥伦比亚大学旁边的百老汇大道上,每逢星期四、星期天有两次农贸市场。只了解美国大都市繁华和光怪陆离的人大概较难想象美国农民怎么卖东西、怎么过日子。
美国人家不太做饭,所以农贸市场卖的基本上是半成品。如已经剥皮去刺白如年糕的鱼片、粉红色的鲜贝、鸭胸肉、烘烤好满是红彤彤的番茄干和绿橄榄的意大利馅饼、农家硬面包、各式奶酪、果酱、蜂蜜、时令水果和鲜花等,还有各种果酒、牛奶、羊奶。这些食品大都不必复杂加工,回家一烤一煎甚至一抹一夹就可食用。如果赶上过年过节,美国农人还有应时的民间工艺和装饰品。蜜蜡的、木头的,以及奇形怪状的蜡烛、烛台和小摆件等,这有点像小时国内的庙会。
出乎意料的是,农贸市场上卖的东西不便宜。它们的价格通常比附近超市贵,而货品卖相却不如超市的光鲜,但大家都期盼着买乡下人的土货。乡下人的蔬菜、水果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他们多是小生产者,价格自然没有远途运来批量生产的大农场货品低廉。乡下人的耕作方法原始且土俗,但他们的东西都是应季的,绝不靠温室或者冷库保鲜;他们的鸡鸭也都是打野食的,所以吃起来还有童年的味道。
买乡下人的菜,大都是昨晚或者今晨带着露水摘的。而超市的西红柿可能是上个月从墨西哥或波多黎各农场里摘下来的青涩疙瘩,在漫长的海运中被催红,味道依然青涩。乡下人的牛奶贵,但浓稠,没用激素。超市的牛奶便宜,但除了有化学添加剂,还稀得像是涮盆水。
有了乡下人的市场,这个街区活泛多了。每周开市的日子,附近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带着成群结队的孩子来市场。他们的小手攥着铅笔,拿着皱皱巴巴的纸、煞有介事地辨认蔬菜水果和水产肉类。在美国,吃了一辈子鸡却没见过鸡的大有人在。这个农贸市场成了另一个课堂。孩子们认不出的,老师或农人当场教授。课堂开到了街头,堵了路,叽叽喳喳影响了人们行路,但大家都投以微笑,没人抱怨。
乡下人也卖熟食和腌腊食品,而且每次都架起电炉子和烤箱,现场弄熟切好放在盘里请路人试吃品尝。他们的东西虽然价格不菲,但大块儿切给路人试吃时却毫不吝惜,充分显出农民的朴实。海鲜也是一样,如果你吃了他们大口的海鲜,又喝了人家新酿的酒,相信你不好意思不买点啥。所以,农民最后不吃亏。
暴风雨或滴水成冰的日子是乡下人最纠结的。他们早就预付了全年的摊位费,不出摊不舍得,出摊却几乎已知不可能有顾客。但农人自有农人的行规和职业骄傲。不管多么恶劣的天气甚至积雪盈尺,总还会有几家坚持来摆摊。他们尽管搭了帐篷、里面也烧着汽炉电炉,但依然冷得浑身发抖、冻得脸通红。最难堪的是几乎没有买主。孤零零的几顶帐篷在雨雪里戳着,让人看着鼻酸和不忍。
这些农夫大都要开车一二百公里到这儿,一天汽油和取暖所耗,难得的几笔交易根本不足补偿,更不必提赚到钱。看到这,使我喟叹不论何时何地,普天下的农民毕竟还是农民。
做人不易,做农民更不易。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赞美劳动的散文
2.五一劳动节散文
3.赞美劳动者的散文
4.我劳动我光荣作文散文
5.劳动散文
6.关于五一劳动节的散文
7.劳动土地散文
8.描写劳动状态的散文
9.名家散文劳动
10.散文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