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800字散文

王明刚

母爱800字散文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母爱是在猎人的陷阱中,母狼望着被打死的小狼而在月夜下呜咽的嚎叫。

  母爱800字散文:

  爱像春天的暖风,吹拂着你的心;母爱像绵绵细雨,轻轻拍打着你的脸面,滋润你的心田;母爱像冬天的火炉,给你在严冬中营造暖人心意的阳光。

  记得我小的时侯,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爸爸出差了,妈妈既要照顾店里的生意,又要照顾我。可是,妈妈不让我出去玩,叫我在家呆着,怕冻感冒了。但不听话的我却乘妈妈忙的时候偷偷溜了出去,结果,到了夜晚凌晨的时候,我发起了高烧,妈妈吓坏了,你说爸爸不在,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还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妈妈立刻抱着我赶去医院。路上漆黑一片,我吓的直喊妈妈,妈妈说:“露露,别怕,趴在妈妈的背上,就到了......”到了医院的急症室,见着大夫,大夫给我量了体温,一看,高烧41摄氏度,大夫对我妈妈说:"你这妈是怎么当的?孩子都烧成这样了,怎么才送来?必须住院治疗,赶紧去办住院手续!”妈妈只是默默的说了一句:“嗯......”

  但母爱也有严厉的时候,在我的学习上,妈妈从不放松。那是在五年级的第一学期,我的英语测验得了76分。当我忐忑不安的把卷子交给妈妈,妈妈看到那分数时,一句话也没有同我说,一个人走向了卧室,"吱-”的一声,关上了门。我实在忍不住了,走进了卧室,哭着站在了妈妈的面前说:“妈妈你打我吧!你打我吧!是我不听话,我今后会好好学习的”。妈妈含着眼泪说:“露露,妈妈不打你,但是,你要记住,以后要想出人头地,做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 !”

  母爱是爱里面最伟大的一种。儿女是母亲用自己的爱浇灌而成的花草,儿女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每一滴爱。母亲,一生为儿女护航,默默在儿女背后为儿女导引方向。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我们所能报答得了的吗?正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800字散文:

  我小时候多病,身体瘦弱。那时,农村缺医少药,人们没有健康方面的知识。我母亲总认为,我体弱多病,是没有得到菩萨的保佑。因此,她要带发修行,信奉菩萨。她用一篮子鸡蛋,向一个算命先生换回来一尊佛像,放在房间里供着,每天早晚三叩九拜。母亲不识字,不会念经,她拜佛时,口里念的永远只有一句话:菩萨保佑我儿。

  她听说信佛的人不能吃荤,便毫不犹豫开始吃斋。那时虽然贫穷,买不起肉吃,但父亲常常会弄些鱼虾和野物回来,给大家解解馋,补充一些营养。母亲自从决心吃斋后,就绝不再沾荤腥。但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一点也没有减轻,极度缺乏营养的母亲,虚弱不堪。父亲担心她的身子,劝她开斋,她拒绝了。村里有人建议她吃花斋。所谓花斋,就是只在每月的某几天吃斋,其余时间可以吃荤。母亲觉得吃花斋心不诚,也拒绝了。这时候,对儿子深深的母爱,已化作了一种巨大的信念,母亲就凭这种信念支撑着,一天天熬着艰难的日子。

  母亲吃斋后,再也不杀生。以往,父亲把鱼虾弄回来后,都是母亲收拾,后来父亲就只得自己动手了。母亲不但自己不杀生,别人杀生她也不敢看。我几次看见,母亲遇到别人杀鸡时,她赶紧扭过头去,口里不断念着阿弥陀佛。

  也许是一种巧合吧,母亲吃斋后,有段时间,我还真的很少生病,身体好多了。母亲当然要把这种变化归功于菩萨,拜佛时,她便多了一句话:菩萨大恩大德。

  可过了一阵子,我又大病了一场。拖了很长时间,病虽然好了,我的身体却更加虚弱。村里老人们便对母亲说,要用老母鸡汤给我补身子。母亲马上准备给我煨老母鸡汤。可这时父亲出远门上水利去了,没人杀鸡。母亲没办法,只好自己杀。我看了她杀鸡的整个过程:她把鸡从笼里抓出来,拿在手上左看右看,她轻轻地叹息了一声,然后蹲下身去,一手抓着鸡腿,一手捏着鸡头,不断划圈,一边划动,口里一边念念有词:鸡呀鸡呀,你不怪,你是阳世三界一碗菜,今年去了明年早些来。念完这些,又念阿弥陀佛。念着念着,母亲泪流满面。

  直到把鸡汤端给我吃时,母亲的眼里仍然饱含泪水。谁能知道,信了佛又吃长斋的母亲,亲手把一只活鸡杀死煨汤,她的内心该是受着多么大的煎熬!可为了她的儿子,她甘心情愿地让自己的心,穿行于红尘和净土,忍受难以忍受的折磨和痛苦。这是因为,在母亲的心里,儿子就是她的天,她的神,她的世界,她的一切一切。

  这就是母爱,是我无法用任何词语去形容和赞美的母爱!

  母爱800字散文:母亲的针线活儿

  “西子,过来给妈纫线,妈纫了几回都没纫进去。”一大早,母亲就叫着我的小名帮她穿针引线。

  母亲端坐在阳台上的木凳上,双膝上平铺着一条裤子。我接过针线,轻而易举就将线头从细小的针眼穿过。母亲接过纫好的针线,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略显沮丧地说:“老了,戴上老花镜也纫不好线了!”

  看到母亲有些低落的情绪,我赶紧安慰母亲:“妈,看不清就别做针线活儿了,好衣服都穿不过来,你都缝缝补补一辈子了,也该好好歇歇了。”

  母亲长舒一口气,接着说:“妈是个闲不住的人,你又不是不知道,再说了,这旧衣服扔了多可惜,缝缝补补不费事,还能接着穿。”说着,母亲低头熟练地缝了起来。这幕场景,已经在我眼前重复了三十多年。看到母亲头上的银发日渐增多,脸庞上布满了岁月的印记,曾经锐利的眼神已经变成老花眼,我的内心已不能平静,不得不感叹:岁月无情,母亲真的老了!

  在我幼年的记忆当中,母亲一直爱做针线活儿,并乐此不疲。我的童年和许多顽皮好动的男孩一样,经常在外疯跑疯玩,喜欢爬树上墙,追逐打闹。衣服裤子总是被我穿得又脏又破,往往不是丢个扣子就是磨个破洞,要么就是裤裆开线。一向较为严厉的父亲每次见到我衣衫不整就会大声训斥,吓得我畏畏缩缩不敢进家。母亲虽是文盲,但却很开明,常在父亲面前为我开脱:“男孩就要调皮一点,你小时候不也一样吗?”母亲的一席反问总会令父亲哑口无言,怒气顿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我的“野性”。多少个深夜,待我上床睡觉后,母亲才会拿出针线,在灯下为我缝补衣裤。不论头天衣服有多破,第二天,我总能穿上缝补的严丝合缝的衣服。

  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家里的一切开销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和母亲四处打零工。我和哥哥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搭上“班车”添置些新衣服。为了节省开销,父母很少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父母身上的衣服都会经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光荣史。母亲以自己娴熟的针线活儿手艺,把家里的衣服缝补拾掇的完好无缺。不仅如此,一家四口,夏天穿的单布鞋,冬天穿的厚棉鞋全部出自母亲的巧手。特别是厚棉鞋,手工制作费时又费力,光是纳鞋底、剪鞋帮就有许多工序步骤,极其繁琐。为了做出结实耐穿,暖和合脚的棉布鞋,母亲把父亲从井下带上来的报废的旧皮带,根据脚型肥瘦和大小裁剪出合适的鞋底,将四五层白布重叠,与鞋底对应剪下,用浆糊分层粘牢,然后用针线细细密密的缝合,纳出松软舒适的底衬。鞋帮的制作则要严格根据脚背的高低和脚踝的两侧曲线进行放样下料,其制作过程同样繁琐。在填充棉花过程中,更加考验母亲对填充量和棉花分布的掌握尺度。一双棉鞋,一般要经过五六个夜晚才能成型。母亲做出的单布鞋轻便,棉布鞋厚实,就这样,哥哥穿过的布鞋,我再接着穿,直到我的脚穿不进去为止,布鞋依然十分结实。至今,家里依然保存着几双较为崭新的布鞋,可以当做拖鞋在屋里穿,时常会勾起我们对那个艰苦年月的回忆,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母亲于缝缝补补中,在我和哥哥的幼年时期就培养了我们哥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让我们受益终生,并且将这种良好的习惯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代代相传。

  后来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了,日子红火了,母亲除了照例白天四处打零工补贴家用,夜晚又多了一个差事——打毛衣、织毛裤。不仅给自己家人打,还帮着给亲戚邻居打,而且对外人分文不取。母亲似乎天生对针线活儿有着独到的天分,对毛衣的各种织法、走线、挑线,母亲都总结出了一套要领。邻居中,老的、少的.,经常登门向母亲讨教毛衣毛裤的织法技巧。讨教者不管是左邻右舍、还是生人熟人,母亲都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技法传授给别人。正因如此,母亲在左邻右舍中的口碑极好,一致评价母亲热情诚恳、慷慨大度。母亲厚道待人,乐于助人,无形当中教育我和哥哥深谙乐施于人,自然就会收获快乐的道理。

  母亲的一双巧手一辈子也闲不下来,她时常叹息,自己的针线活老手艺快要失传了。我知道,母亲的叹息不无道理。现在,社会发展进步如此之快,各式新款服装物美价廉,各种运动鞋、休闲鞋、皮鞋应有尽有,衣服还没等穿破,追赶潮流的人们就早早将旧服装丢弃,鞋就更不用劳神费力自己动手做了,机器编织毛衣也早已取代了人工打毛衣的时代,年轻人似乎不需要掌握针线活儿手艺了。可母亲依然对针线活情有独钟,这不,我和哥哥两家的孩子从出生以后一直到六岁入学,身上穿的棉袄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母亲总是骄傲的说,自己给两家孙女缝的棉袄用的全部是河南老家自己种的上等棉花。母亲用一件件亲手缝制的棉袄将“隔辈亲”这份爱体现的情真意切,入骨入髓。

  深受母亲的影响,我自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针线活。井下工作穿的工作服每每掉个扣子、开条线、磨个洞,我都习惯自己亲手缝补,在缝缝补补中,我能感受到来自母亲的谆谆教诲——勤动手、勤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