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沟通你我心灵之门散文
1954年的夏天,毛泽东来到了北戴河的大海岸边,而这,也是曹操一千七百多年前到过的地方。两位诗人政治家终于得到了一次空前的心与灵的交流。当年碣石山下,大海岸边,五十二岁的曹操观沧海,写下壮丽豪迈的诗篇,而如今六十岁的毛泽东,还要到大海里去搏击风浪。壮志豪情之后,放射的是一种乐观的情趣;击水游泳之中,张扬的是一种自信的人生。
不知为何,我们时常将年代相隔久远的他们相提并论。也许这缘于他们二人在诸多方面有着逼人的'“形似”甚至“神似”。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云、临事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尤其是他们各自在文学上的造诣,更是他们被人相互提及的理由。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无论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仿佛都避不开“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评价。唯有他们,能将自己那种逼人的大气与霸气融入诗词当中,带着对生命的极致体验,将诗词推向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崇高境界。
也许诗人政治家的另一面,原本就是博学多才的读书人。因为他们都将各种百家经典熟读于心,才有直抒胸臆时对语言文字的信手拈来;因为他们的精神与魅力才显得那样卓尔不群。没有阅读,就没有睿智,没有深邃,没有长袖阔带的文气,没有风流倜傥的洒脱。
读书是为心灵而生的,它不仅可以高坐殿堂,同样可以把酒临江,不仅可以捧着儒家经典,同样可以游历旷野山川。在他们眼里,整个万里江山,竟成了一部传世的经典,在时光与岁月的磨合下,江山不再,风采依然。曹操统一了北方,风餐露宿之处,壮志未酬之时,便成就了旷世名篇。他的声音典籍中流淌,几千年过去,人们仍读出他胸中那博大的山河,读出当时的朗朗乾坤;毛泽东翻越中华大地数不尽的山峰,游过无数的江河,那广袤的田野就是他一生的画卷和诗行。他的目光,从岁月的痕迹中透出,将几千里的山河淬练成一首首小诗,这便是悠悠历史。
读书更是一种沟通,它是通向彼此心灵的柴门。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无不在阅读中相互融合又相互分离。正如被后人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毛泽东肯定他的政治功业,称赞他的军事才能,欣赏他的文学风骚。千年之后的他,就是他的知音。
避开世俗的纷争,避开凡尘的喧嚣,让我们在书中独享书之美、书之馨、书之醉,让它同样作为我们通向巨匠鸿儒心灵的柴门,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