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气魄》高三散文阅读题和答案

莉落

《秋的气魄》高三散文阅读题和答案

  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日脚……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莎莎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①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说秋并不寂寞的人,那一定是愚钝麻木或厚颜无耻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为这个落叶的——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②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净的天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只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念于守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寞的,清苦的。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这劲健而清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种反馈于母胎的存在感。

  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的祈祷的爽净的黎明,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

  16.请结合全文回答,秋具有怎样的气魄?(4分)

  17.作者在写“秋”的同时,还写了“红叶”“阳光”“微风”等景物,请简要分析画线②句的作用。(5分)

  18.文中第⑥段说“秋是寂寞的”,而第⑩段又说“秋才不是寂寞的”,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6.真实,震颤,专注。或:有了极度澄净的天和大气。静谧、澄净的剥脱,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不依附于外皮,明暗清晰。)。不是向着未来,只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不轻浮卑俗,心灵回归)(答对一个方面给1分,答对3个方面给满分)

  17.语句运用衬托手法,明写日光锐利、澄澈,实则写出了秋的真实的气魄。(手法2分,概括日光的特点2分,概括秋的气魄1分)

  18. “秋是寂寞的”是指秋剥光外皮时的无所凭依的苦寂;“秋才不是寂寞的”是指秋对自己赤裸的身姿能够忍受并且专注,能从中尝到真味。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分别从外表及内涵两个层次解读秋。(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