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山散文
“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我们虽然行进的是经建设者艰辛劳作而造就的一级公路,但是在三天里我们穿越蜀山,还是感受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那种峥嵘崔嵬之景象。
车驶出成都平原,进入绵阳,路开始倾斜回旋,山扑面而来。我们便进入山的怀抱。眼前的景象丰满着我对山区的形象:我们那儿的山与这儿比只能是小儿科,只能算是山包。这里的山啊,高峻磅礴,连绵不断,蜿蜒无穷。这整整的一天,我们看到的就是山,山连山,山盘山,山套山,山重山,山叠山,高远的云层后面还隐约着山,前是山,后是山,左右还是山。那直插云霄的,横空出世的山啊,真个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也许山这个群体,也有着灵性。互相的连接形成博大的气势,互相的衬托抬高,显示了山的伟岸。汽车就在这青翠浓绿高低起伏的山的包围中冲决,突围,然而,总是无法摆脱山的围困。
途中小憩之处是杜鹃山顶,有一小平坡,海拔4000米以上。我下去没有感觉什么明显的高原反应。下车只觉天气一下凉,似乎有初秋的味道。这一带山色葱茏,翠绿的山坡有马儿逗游,浓绿的树林连绵起伏,林海一片,四周峰峦耸立。近处天空清亮,远处却是云雾变幻,隐约着山峰。三四十年前时兴的京剧《杜鹃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大山里。这儿的确是打游击的好地方。巴山蜀水,险峻地势真的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入,怪不得古时如刘邦刘备等军国选择这一带作为振国之地或如唐玄宗等把这里作为暂避变乱、意图中兴之所。自然的山隘与人类的史变紧紧相连,这朴实的大山一定演绎过引人入胜的奇迹。
九寨沟和黄龙的奇丽景观就在这大山的深围之中。造物总是把最美好的景致放在偏远的险峻的地方,让人千寻万觅才能匆匆见上一面,才显得美丽的珍贵。或许是这众山群峰汇聚成的精华化成了九沟奇景黄龙壮观。
从黄龙景点下来,见那高峻的“火焰山”横空而立,不毛之处,嶙峋的山石赤褐色裸露挺拔,背负青天。汽车在“之”字盘旋的公路上盘旋下行,一步步低回,过了一段时间,峰回路转,眼前竟是黛峰连接,绿坡延伸的山峦。牦牛在山坡自由的活动。其实这儿海拔也在3000米上。 虽都是高山峻岭,峰山却也各有形态和个性。
车在这层峦叠嶂、峰峦变幻的松潘高原奔驰。听说松潘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是川西门户。而眼前转动的是远峰高耸,近处却绿坡平缓,如绿油油的地毯斜铺山坡,还以为是平野地区,其实那里的海拔还是在3000米。大山基身的博大,是肉眼无法丈量。从那里下到茂县,海拔要下降一千多米。车便在这大山中盘转下冲。山莽莽,路漫漫。一路有江水陪伴。山丰满了江,江清丽了山。山水相依,刚性大山也许就是在柔情的江水的抚慰下更显出其挺拔。路就在这两座山的峡谷间延伸。路的这边就是石壁,是磷磷峭壁,而有几处地段陡壁竟是鹅卵石和沙土的夹层,有几处石纹如古木纵横,这地层环境隐藏着什么呢?另一边是万丈深渊,是奔腾着喧哗着的岷江之水滚滚而下。望下去,一种悬空的惊颤感让人悚然而栗。傍晚时,车经百年前后强烈地震形成的的叠溪海子,据说震区的一个小镇被埋入200米深的地下。而山体动移阻断岷江,形成了这美丽的内外溪海子。这里的人把江湖称为海子,在九寨沟的那一个个美丽的湖,都以海相称,据说是对大海的崇尚与向往,而我却认为这里或许就与大海有关。风雨沧桑,造化变幻,这里几千万年之前或许就是大海低洼,正如我们舟山在数万万年前或许是高原峻林,所以我们这儿就有塌东京的故事。看那鹅卵石沙夹的地质层,看这里地震频发的地质形态,木质纹理的石崖,都加深着我的猜测。
好在天暗了。我们坐在车上看不到车外的惊险。只能隐约看到车窗外的石壁有时竟倒扑出来陡峭而惊险。至于路下的深渊,我们无法看到,多少使我们的在车内安心了许多。车便从高原驶向成都平原。到晚上十点才到住宿地。就这样,三天中,我们就这样穿越四川中北部的大山。
晚上梦中,我只见满眼是山。有的丛石磷磷,石脉清晰,横夹竖挤,刀劈斧削,赤裸裸直指苍穹,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之势;更多的'则是清翠浓绿披身的大山。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绿色。很多树林,竟然整齐地挺着一排排古树,像一队队的军阵等待接受检阅。忽地层峦叠嶂,碧峰高耸,几处碧绿,几处翠嫩,几处青靓,几处墨蓝,有机组合富有层次,在青天白云衬托下,分外雄浑妖艳……醒来满眼还是大山,绿色的群峰,蜿蜒起伏,让人想到奔涌的浪涛。只是山是静止的沉默的而海是波动的喧哗的。然而,山在静态中洋溢着它的生命,生命以厚实而芬芳,生命以博大而壮美;山的沉默中自有它的雄浑和雄奇。而山地绿衣,闪着奇彩,刚中藉柔,给人以温馨。
大山就这样占据我的心胸。
穿越这样的大山,是体味漫长的历史,是赏析造化的功底,是领悟沧海桑田的哲机,是接受山河雄壮的美感。
穿越大山,也穿越了自己的一个人生思想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