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是一段漫无目的的旅程的散文

孙小飞

看书是一段漫无目的的旅程的散文

  春节前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假期,每天除了精心做一两道菜,就是看看闲书,或者在围棋游戏平台上虐虐菜鸟,日子平静得近乎枯寂。看过一篇关天“极简主义生活”文章,如果以此作为人生的标准,我的这种生活状态,算是“近乎于道”了吧?

  说到生活方式,近来风行的小清新或鸡汤文里,总是离不开读书,譬如有一个很阳光的观点,叫做“唯读书与运动不可辜负”。这句话当然没有什么问题,虽然运动我做得少——如果不算下棋的话,但是我看书不少啊,少年时代看评书,青年时代看武侠。网络普及之后又一步步追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至今,也算是手不释卷了。在没有网络之前,每次上班前或回来休息时,第一时间去的就是去书店,租一大摞书看个天昏地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与主流的生活理念还不算太脱节。

  女儿对她的语文老师有些崇拜,参加她高二的家长会时,语文老师——女老师——对家长们说,可以让孩子看一些金庸的武侠小说。会后我对女儿说,我可以给你开个金庸小说,还推荐给她许多我认为文笔上佳的作家。然而她始终没看金庸,更不用说其他。她看三毛,看柯南道尔,看东野圭吾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安妮宝贝……

  在她永远凌乱不堪的书桌上许多我熟悉和不熟悉的名字慢慢滋育着她成就着她,我居然有些懊恼,有种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无端修改却又无可奈何的郁郁。

  某天在知乎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论点很新颖,大意是说:不以获取有效信息为目的读书,就和打电子游戏、打牌一样,谁也不比谁庸俗到哪儿去,反正都是消磨时间。对于这种实用主义至上的观点我当然是嗤之以鼻,因为我看书就是消磨时间,电子游戏虽然不玩了,牌还是偶尔会打一下。如果一切从实用和功利出发,这样的人生和一段程序有什么分别?人生实苦,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用一些看似无益的事情愉悦和放松自己。古人也说“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我从来都说自己在看书而不是读书。读是一种状态,是探究,是研磨,是提炼,是含英咀华。看,则是一种心情,看山看水看树,看花看草看云,以一种闲散悠然的.态度,丝丝缕缕的浸润自己。如果说“读”是进补,“看”则是一日三餐,我更愿意用这种温和的方式安身立命。

  这就是我不喜欢各种鸡汤文的原因。那些教导别人如何做人如何励志,三十岁要做什么四十岁不做什么的,自己活明白了没有?偏偏朋友圈总是充斥着这些东西,这种鸡汤,多半是化学鸡精勾兑的。我不是对鸡汤文有偏见,只是觉得这种东西就像保健品,吃不死人,然而也没什么作用。那些人生的格言看似充满哲理,其实全是废话,它只是替你省略了思考和提炼的过程,并给了你一个原则上正确的答案。看这些东西,还不如看微商的广告,至少他是在很用心的忽悠你。

  而很多时候,我有些偏执,明明有现成的东西可用,但是总喜欢自己一步一步耗时费力的做些意义不大的事情,比如明明一点味精可以解决的事,却要花几个小时煲一锅高汤;比如有许多空闲时间可以让自己考几个证书,却总是看些毫无意义的闲书……有人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各有各的神通和道法,读书当然是其中的一种。修行总是艰辛的。我懒散,我随遇而安,所以我注定难成正果。我只是把看书当作一场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你向世界提问,世界以旅途作答,每迈进一步,都是前所未见的图画。我们向这世界行吟提问,世界不会给你一碗心灵鸡汤,它只给你一段旅途,让你在荒烟蔓草间踏出自己的印迹。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鸟儿已飞过”,年轻时代读过的书,经过的事,像流经鬓间的岁月,也许无从抓住它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确实就在那里,因为它们印染和调理,我才不会太过讨厌现在的自己。或许读书不能让自己圆满,但总能让自己趋于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