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座石板桥散文
在一条蜿蜓数十里的小河上横搭着无数的石板桥,河水自冯家山缓缓而下,过村过畈向远处的鄱阳湖款款而去。这就是我的家乡九山村。
多数村庄倚水而居,有人居的地方就有石板桥,它们静静地卧在河面上,几十年、几百年不得而知。沧桑岁月,改变了它的容颜,但改变不了它穿越历史的时空而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它更象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承载着人们的期盼而甘愿默默地付出!
小河不宽,约莫十米左右。有的石桥中间一个八字脚,宽的水面就用两个八字脚,八字脚上面横放一块石条,用来支撑铺在上面的石板。八字脚看似单薄地竖立在水的中央,却岿然不动稳如泰山。却是横搭在桥脚上的石板,你走在上面击咯咯左右摇动,有一种惊慌交措的感觉。出行必须过桥,晃晃悠悠的石板桥每一天它的上面不知踏过多少急匆匆、慢吞吞的脚步。
河水曲曲折折自北而来绕着我的村庄向东而去,到了暗山边又向南而行,一直流向山外。村庄不大,十来户人家,但有三座石桥通向不同的方向。自黎明泛起第一道曙光,就有人走在石桥上,挑担的、挎篮的各自擦肩而过。自我记事起,走得最多的.是村后的那座桥。桥的那头是罗磨地村,我们两村本是同宗同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共一个生产队。踏过小桥是一块宽阔的晒谷坦,右边是生产队储放粮食、农具的房子,左边是国营商店。在这特定的年代,这座小石桥也成了两村维系感情,生产合作的纽带。小小的石桥傍边有一排石水槽,在农忙的时候,沟里的水一路欢笑绕过我的村庄流入石槽,清澈的水在石槽中不时地激起点点浪花。小孩爱玩水,几个小孩蹲在石槽边用木棍,用小石子搅起水珠四溅,嘻嘻哈哈地在石桥上你追我赶。收工回来的村民蹲在石槽边,洗一洗沾满泥巴的双脚,然后悠然地踏上小桥。
石桥并不宽,用两块约五十公分的石板并列而成,中间有一条小缝隙。站在小桥上,望着静静的河水,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动,小河的两岸有一大片翠绿的蒿笋。清晨,手起手落的捶衣声声漫过小桥,惊醒桥两边的村民。随后,沉寂了一晚的小石桥上面又传来叮叮咚咚的脚步声。下畈劳作的、去商店买东西的、串门的,无一不在它的上面来来往往。
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撒满大地。小孩们迈着急急忙忙的步伐走过小石桥,兴高采烈地来到生产队前的晒谷坦上,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地做各种游戏。他们尽情地玩耍,来回地追逐直到大人们在桥的那头呼喊,才恋恋不舍地撇下玩伴,一个一个地又叮叮咚咚地踏上小石桥。站在石桥上望着微波荡漾的水面,兴趣盎然地捡起一块块小石头抛向水中,小石块在水中穿越而过,如流星般的跌落,再在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桥面上留下一阵阵清脆的笑声。
踩着光滑的桥面,望着桥下轻柔的河水,在水中倒映出人影就犹如身在画中。
山村多水,有水也便多了石桥,便有了小桥、流水、人家那一幅笼罩在烟雨濛濛中的画卷。夕阳中的光芒倒映在水中,与青色的石板相互争辉。水是妩媚的女人,桥是刚毅的汉子,它们就像一对亲蜜无间的伴侣一路走来和谐相处。
走在这小小的石桥上,你不得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两条单簿的八字脚屹立在水的中央,千百年来它经历过多少洪水肆虐咆哮,依然一动不动起托起长长的青石板。风吹雨打、水涨水落,它一如既往安祥地卧在那里,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还在续写着它的不朽人生。
改革开放后,生产队也拆分了,接着是田地责任到户,国营商店也在市场化的竟争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自此,这座小石桥走的人渐渐稀疏了。石桥的两头芳草萋萋,小石槽东倒西歪地滚在一旁。小河还是那条小河,桥还是那座桥,桥的两头青砖灰瓦的房子早已被高高的楼房所代替,而水面上的不远处已架起了水泥桥。小石桥寂寞凄凉地躺在那里。
时间流逝,那一座石板桥上长出了油油的青苔,月落乌啼,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夜晚。田地都荒芜了,人们已渐渐走出了山村,两村的人们往来随石桥的搁置也渐渐少了。河水依旧,而望着久违了的小石桥却再也找不回那疏远了的情感。
一座石桥,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次回家的时候,我都会站在这座石板桥上,去触摸历史留下的点点痕迹。每当我走过那座石板桥,记忆的潮水会在心头泛起,我会想起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同在石板桥上留下的孱弱的身影;每当我走过那座石板桥,童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尽管饥不裹腹、衣衫褴褛,青青的石板依然是一座连接我们快乐的桥梁!
多少年过去了,小石桥在我的心中早已成了家乡的符号。那水、那桥就象母亲的怀抱,父亲的肩,一直温存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