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粥散文

黄飞

品粥散文

  真的无需点明那是挂着什么牌匾的粥店,更无须介绍琳琅满目粥品的价目,总之,以多样粥品为展卖亮点的场所,在食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京城街巷随处可见。当荤腥油腻、生猛海鲜让肠胃疲惫不堪时,我常常喜爱坐在粥店一隅,静静品啜清淡滋味。让我没齿难忘的品粥情景,莫过于那次与恩师“怀古品粥”。

  我出版的第3本散文集之后,出版商通知我,因订购者可观,准备再版加印。兴奋之余,我想起恩师,电邀餐叙。

  老师坚持不进知名饭庄,仅仅吃粥。无奈,我指定一家“粥文化体验店”。这是一家几年前就形成品牌化、已拥有数十家连锁经营店的粥品店。用餐环境简约、清雅、静谧,来客就餐时,多是悄声细语,似乎生怕惊扰了“粥神”。

  豆花粥、鱼片粥、鲜笋粥、红豆粥、紫米粥、荷叶粥、莼菜粥、海参粥、什锦粥……环顾数十张餐桌摆放的多类名粥,如色彩斑斓的一块块宝石,吸引“鉴宝”者津津有味低头“品读”。能让视觉、味觉、触觉十分爽利,又让口腔、咽喉、食道、肠胃十分舒适的吃食,或许莫过于品粥。

  当我接过服务生托盘里的玫瑰粥,轻轻放在老师面前时,年逾古稀的老师微笑着点头致意,而后,视点上移,端详粥店白墙之上那幅国画作品。

  画中有一位衣衫不整、满脸疲惫,但不失王侯气概的古人,面对另一位端粥而来的臣子,目中显露几分感激。老师说,这个故事在你的散文集里出现过,那篇散文曾提及“高祖难忘豆粥恩”,说得是汉高祖刘邦遭遇无米之炊时,一位贤臣忍者饥渴送粥的故事。

  话音刚落,我们正面的白墙上,缓缓垂落一挂幕布,舒缓悦动的音乐响起,继而,以动漫为形象、与名粥为题材的史事,以视频方式展现。随着食客一勺勺的品粥节奏,以“粥为题材的故事”也似乎环绕身前……

  画面场景,相继显现北宋与南宋时期。北宋那位文学家张耒,应是古人吃粥的首席达人。这位官至太常少卿的大贤,因宦海覆舟,直落得投闲困苦。然而坎坷之途、落魄之境,恰恰引伸一条养生坦途。但见幕布上,推近了一部徐徐翻页的'《宋史·张耒传》。展示张耒晚年生活的食粥过程——月上柳梢时,虽穷途潦倒,依然位列苏门四学士的一代才俊,把满腹锦绣浸润在一篇《粥记》中。只见张耒晨起之后,细熬粗米粥,随后挥笔写下“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为饮食妙诀。”

  幕布转换,又是一组画面——春来秋去、寒来暑往,60年弹指一挥间,画面切换到南宋时期。文武全才、但郁郁不得志的陆游,端坐于书房,翻开这本《粥记》,喜上眉梢,挥毫写下:“张文潜有食粥说,余窃爱之。”接着,一首七言绝句飘落于梅花素纸之上:“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宛丘集》为张耒所著)

  这时,我与恩师点的荷叶粥刚刚上桌,恰好幕布上显现的也是荷叶粥。那是张、陆二位文学大家离世远去数百年之后的一个早上。20世纪华语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所著《雅舍谈吃》精彩面市。老先生兴奋之余,亲自下厨煮粥。只见他把煮好取嫩荷叶铺在洁白、晶莹的米粥上面,随着热粥泛起“鱼眼泡”,清香溢出,粥变为淡绿色,我们似乎嗅到一股荷香飘入鼻腔……画面再次转换,又是一个飞雪飘舞的冬晨,这位美食大家在文稿完毕,再次下厨,熬制五颜六色、辅料多样的腊八粥……正看到这里,老师把刚刚上桌的一碗腊八粥轻轻推到我眼前,以慈爱眼神,微笑表情,看着我……

  走出店门,雨后的浓雾还未消散。送恩师上了出租车之后。我在街上漫步。一路追思着主题鲜明、格调别致的都市粥店,与今天去过的粥店相比较……

  我曾去过几家位置极好、品类高档,展现主题创意的粥店。或吸引富商餐叙、或吸引名流小坐……精致高档器皿中,燕、翅、鲍连同多种山珍与“挥金如土”形成“佳配”。当时,以为如此食境,已是高端文化享受。谁料到,今日,我与恩师在偏僻粥店小坐,清粥小菜、怀古追思,竟然让我生发从未有过的精神享受!参悟了人生很多道理——闹市一隅、灯火阑珊处,一碗清粥的精熬细作、维持本色、不奢不饰、清淡自知……难道不是人生该追求的一种生活姿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