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水间散文

张东东

行走山水间散文

  读了著名作家樱雪的散文《老歪》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思来想去,想忘记又难以忘记。人物不幸的命运本来已让人难以卒读了,心里却又放不下可怜的老歪,忍不住又点开链接,把老歪的不幸遭遇重新经历一遍。

  散文的情节并不复杂,单线展开。以老歪的后半生经历为主线,主要写了老歪后半生发生的几件大事:一是老歪因为种树苗发财,建造了方圆几十里最漂亮的房子。附近的村民像赶集一样蜂拥而至,前来参观他的房子,这为下文他知名度超高做了铺垫。二是老歪致富不忘本,热心助学,专门开辟出宝贵的五亩地种苦楝树,等苦楝树长大后给学校的孩子们做桌椅板凳。乡亲们感其善念,纷纷前来帮忙,反映了乡邻们的善良。

  三是事业声誉如日中天的老歪横遭不幸,儿子得了绝症,花光了家里的钱也没治好病,最终撒手人寰。思子心切的妻子也因为哀疼过度,追随儿子而去。遭遇失去亲人巨大悲痛的老歪几乎身心俱废,陷入人生的低谷。四是半病残的老歪爱心不抿,心系学校教育,心系孩子,整日守护在校门口或孩子们路过的必经之道上。因为时常追随孩子,最终在鱼塘抢救了一个落水孩子。因为救人,身体再遭重创,不久失去了倍受摧残的苦悲生命。他死后,感其善念及不幸的乡邻们为他这个普通平凡的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这篇文章情节看似平铺直叙,实则作者不动声色地巧用了多种叙述方式。起笔用倒叙,把老歪的结局放在文首,欲扬先抑,先写老歪的外貌像《巴黎圣母院》里的伽西摩多一样,丑陋,令人恐惧,偏他还爱逗弄孩子,把孩子们吓得乱跑。正当读者以为老歪是一个神经病人时,作者笔锋一转,从老歪年轻时创业写起,写了他的辉煌;他的不幸;他的坎坷等。在倒叙过程中还运用了插叙,穿插了心系教育,在自己尚不富裕的情况下决心为本村学校的孩子们长远投资等情节,丰富了故事情节。还运用侧面烘托等手法,如乡邻们看他的新房,帮他植树,耐心做害怕他、逃避他的孩子们的思想工作等,使情节层次丰富且具一定厚重感。

  作品高潮部分的下塘救人、及隆重葬礼更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看上去下塘救人一事有些突兀牵强,细想一下却又完全合乎情理,老歪爱孩子,时刻关注孩子,追随孩子的行踪,这再正常不过了。只因这样,他才在关键时刻出现,并且不是观望、呼叫,而是奋不顾身地跳下池塘,以半残的病体托起孩子。这也为他隆重的葬礼找到了依据。在葬礼部分,作者不吝笔墨,大笔挥洒,用大量的描写和抒情称颂主人公。

  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盖棺论定一说,即使恶贯满盈之辈在盖棺之后也要暂停评论其恶行,更何况这样一个发财不忘乡邻,致富投身教育,抱残舍身救人的英雄呢!正是高潮部分浓墨重彩的渲染,才引发了读者深度的思考;才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人物身上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作者在前文不动声色地淡淡叙述之后,在结尾部分意犹未尽,觉得不大笔渲染不足以表达对人物的敬意!在酣畅淋漓的抒发之后,人物形象得以更饱满;故事情节得以更完善;作品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才完整圆满!

  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本来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情节设计巧妙,尺水兴波这只是一个方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才是作品的核心任务。在《老歪》这篇散文中,老歪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可以成为一个信手拈来,以之为例的典型范例。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精力的。老歪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不可能是作者凭空捏造的。并且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这个外表丑陋内心美好的人物形象并对他充满敬仰之情。这个人物在现实可能比作者笔下描募的人物还要完美。作者可能感觉到自己都没把这个人物的优秀品质完全彻底地展示给天下读者。

  老歪年青时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从事着种树苗育树苗的工作。他有一个美丽贤慧的妻子,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乘着加强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号召的东风,老歪发了一笔小财。与农村大多数发了财的农民一样,老歪不能免俗地建造了豪华的房屋。房屋精美到什么程度呢?文中作者说了,附近的乡民们像赶集似的成群结队地前来参观,许多乡民还把房屋及建房主人作为模板来教育孩子。好在老歪发财致富后并没有忘本,没有颐指气使,专横拨扈,视乡邻如敝履。

  他仍然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对乡亲们和谚悦色,态度谦卑。凡是来他家做客的他都热情招待,礼遇有加。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得到了乡邻们的肯定与赞扬。没有引起仇富的乡邻们的嫉妒恨!相反,到疾病缠身,老境凄凉时,不但无人落井下石,反而倍受尊重及礼遇。以致于倾尽全力为他筹办了一个隆重奢华的葬礼。当然这些只是老歪高贵品格的一个方面,他更主要的方面是他办学与救人。

  像许多致富不忘本的人一样,发家致富后的老歪也要为乡邻们谋利益。修路架桥他无能为力,兴教办学他乐此不疲。看到学校学生的课桌破旧,他就想着为学生们换新的!马上拿不出钱,他就发挥自己的特长——种树。他在乡邻们的帮助下种下了一大片苦楝树,等苦楝树长大了好给学生做桌凳。他种下的岂止是树?他种下了几百学生的希望!种下了所有乡邻的向往。他的爱学生之心在这里已有伏笔。

  人们常常祝愿好人有好报,反面思之的含义其实是好人常常命运多桀。可怜的老歪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却遭不测之风云,他唯一的儿子得了绝症。他倾尽家财,甚至还砍伐了一部分爱心林,但是人财两空,钱花净了,儿子也走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妻子因思子心切也追随儿子而去。失去亲人的打击一下子击垮了老歪。一夜白头,老歪几乎频于身体与灵魂俱亡的边缘。

  所幸,坚强的老歪挺了过来,支撑他灵魂的支柱便是苦楝树;是学校的桌椅板凳;是学校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于是,老歪每天在苦楝树下等孩子,去校门口看孩子。孩子们惧怕他丑陋的容颜,但经过家长老师们的教育及老歪不伤害孩子的赤子之心,孩子们慢慢接纳了这个丑陋不堪却又十分可爱的怪爷爷,不但不再害怕他,躲避他,甚至敢依偎在他跟前,随大人们一块儿叫他的外号“老歪”。老歪当然不会生气,能与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相处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在自己的孩子夭亡后,他把对自己孩子全部的爱悉心转移到学校其他孩子的身上。学校的孩子们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作者在塑造老歪这个人物形象时无疑是倾尽了心力的。尤其是在外貌描写与神态描写方面极具功力。比如,“老歪瘦了,身子骨单薄了许多,眼睛变得暗淡无神,脖子更歪了。不论看谁,都是两眼空洞。“老歪那时才刚刚四十出头,论年纪,只是中年人。无情的命运对他的打击太沉重了,他的面容却像七十岁老人的模样:满头银发、脸色苍白、长长的眼袋、干裂的嘴唇、无神的`目光以及歪斜的脖子。他的模样令孩子们不敢亲近他”。寥寥数语,老歪的形象便呼之欲出。这种惜墨如金式的白描没有一定功力是难胜任的,能胜任的大都是文坛大家了!

  再比如动作描写,“个头最高的那个小孩,时不时地撑起竹竿,跳到池塘的对岸,精彩的表演引来一阵阵欢呼。他很骄傲,不断撑着竹竿,跳来跳去的,他的身影化作一道道精美的弧线不时飘在鱼塘的上空。然而,在他又一次跳到对岸时,脚下一滑,“噗通”一声,掉进鱼塘里。”如果没有亲自玩过这样的游戏,又如何能如此生动传神地描蓦出来。

  老歪这个人物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他遭受了常人难以接受的人生打击,但最终又因为其善心与爱获得村人尊重,孩子喜爱。他在不幸中收获了努力争取的幸福!

  文中的环境描写也相当出彩。从背景的简略交待中,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老歪是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那时的富人虽富不敢忘国忧,一旦富裕首先想着回馈社会。所以当时的人们仇富心理并不太强烈。老歪的乡邻们不但没有嫉妒憎恨财主老歪,还主动给予他帮助。这一方面是老歪的人格力量使然;另一方面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景物描写也是篇散文的一大亮点。散文本身就以苦楝树为线索,所以文中有大量描写苦楝树的内容,诗意盎然。比如,“春天来了,苦楝树的枝头开出一簇簇淡蓝色的小花,花开得很繁茂,远远望去,犹如一大片淡蓝色的云彩。那些树长得很均匀、很漂亮,所有树的主干都是一个模样。”这样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神往。

  诚然,正如《红楼门》,《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也存在瑕疵一样,《老歪》这篇可称之为绝品的散文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情节方面,种苦楝等树成材再为孩子做桌凳这个时间等待有点长,有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作秀之嫌。在老歪妻子去世这个情节上一笔带过,有点过于匆忙,对老歪形象的塑造不利。在人性的挖掘方面也有点深度不够,比如乡邻们都是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与现实有点不符。老歪爱孩子更多是因为丧子之后一种爱的转移,不必对此过于拔高。

  总之,《老歪》这篇散文亮点多多,但也存在着瑕疵。期待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深入思考,扬长避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