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不断何公庵散文
位于邵武东郊的石岐山下,有一个山窠。这里绿树环绕,涧水潺潺,四季如春,稻果飘香。何公庵就坐落在这个山窠之中。
相传南宋末年,时人何谷子,邵武水北何家岭人,由于家境贫寒加上父母遭病早逝,负债累累,苦不堪言。十六岁那年经好心人介绍,来到故县黄财主家牧牛做工。他为人忠厚,又勤劳聪慧,不仅博得东家的好感与善待,而且感动了神灵,赋予他神通之力。每当地里的农活忙不过来,他就捏一些泥人带到地里,当这些泥人看到自己的主人累得直不起腰杆时,便一个个活灵活现起来,并且跟随在他的左右一起干活;东家见他农活做得如此利落,有条有序,又快又好,便厚待于他,还时而为他做些泥鳅、黄鳝、鲜鱼等好菜。然而,他却将这些泥鳅、黄鳝、诸鱼放回田间蓄养。这些鱼呀,泥鳅呀,黄鳝呀,便先先后后一条条地活了过来,并且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何谷子知道,这是神在助他,所以,从未说与他人知道。东家见他农活事事做得好,便要给他增加些工钱。他却说:“我既已温饱,哪能贪多?”所以,直到他26岁那年,才把家中债务全部还清。
他想,父母早年先后病逝,就因为一个“穷”字,请不起郎中。然而,天下还有多少像我当年那样的穷困人家呀!为此,他下定决心,拜师学医,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善行天下。由于他虚心好学,悉心琢磨,刻苦研习,学会了辩证施治,望闻问切,还学会了拔罐、针灸,懂得了许多中草药。之后,他就行走在本县及周边邻县的广大乡村,特别是贫寒人家行医送药,不收分文。他用心良苦解救了许许多多穷苦人家的.病痛,造福一方。为此,人们都尊称他“何公”,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他三十多年如一日,行医治病,善待世人,自己却一生未娶家室。后来,他来到石岐山下的一个山窠中编茅搭屋,压竹围篱,安度余生,坐床仙去,享年76岁。
为纪念和弘扬何公一生克己善世,治病救人的处世奉献精神,后人在何公住地建庵塑像,开堂祭祀,取名何公庵。从此,邵武及周边县乡前来祈拜求愿的百姓络绎不绝,灵验非常,700年香火不断。据说,1934年此庵毁于兵灾。直至九十年代,一帮有心人在原址上重建、扩建,何公庵才得以重现当年风采。这正是:香火不断神灵在,千古传颂何公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