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业云烟戏马台散文随笔
来徐州,不能不来戏马台。因为这座小小的山丘,记忆着二千年前西楚故都的往事,与一位名垂万古的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楚霸王项羽。楚汉春秋,风云际会,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而彭城故墟,在历次黄河的泛滥中,早已深埋地下,杳然无寻。唯有古城之南,这座小小的户部山和它的戏马台,成为这段风云最直接的见证。秦汉之际,世代楚将、年仅二十余岁的项羽,凭着霹雳手段,一跃成为楚军最高统帅。巨鹿一战,狭路相逢,破釜沉舟,一举击败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敲响了暴秦的丧钟。战胜之威,诸侯震慑,西楚霸业,由此奠定。随即,项羽率领大军西指关中,风卷残云,自号霸王,还都彭城。于是,在这座小山上,功成名就的项羽,观兵戏马,可谓极一时之盛。千秋已降,留下了这座号称徐州第一古迹的戏马台。二千年来,从南朝宋高祖刘裕,到清高宗乾隆,或者乱世风云,或者太平盛世,众多光耀千秋的伟大人物,在这座小山上,留下重重遗踪。山不在高,在于历史的厚重。
而今登上戏马台,几组仿古殿宇内,陈列着项羽生平的功绩。一尊项羽的石像,刻画出这位战争之神,叱咤风云的形象。登上山头,凭栏四望,同样舒缓的云龙山近在咫尺,闻名遐迩的淮海战役纪念塔,就矗立在不远处的小山上。徐州号称通衢,地势平缓,我不禁疑问:山川形势,单薄若此,一代军事天才的项羽,为什么要选择这样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肇建西楚的国都?西楚的霸业,在中国文化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印痕,只是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往事,令人评点至今。楚汉兴亡之际,在这样关乎“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的根本大计上,项羽的恶谏好杀、只求衣锦还乡,与汉高祖的从善如流、即日移驾关中,高下迥异。楚汉兴亡,不在于强弱,而在于格局;不在于实力,而在于顺逆。项羽的一生,以霸业而成,以霸业而败,一个“霸”字,可以概括西楚往事的全部。数年之后,当项羽兵败垓下,以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将失败归之于天。的确,项羽百战百胜,所向披靡;高祖屡败屡战、逃死不暇。为什么,书写历史、创造历史的,是我们至今引以为荣的汉朝?这是一个战争史的奇观。孟子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倘若迷信武力,仁义不施,以为凭着一时的强,便可经营天下,便是霸道,便是逆天。
项羽自恃强大,以力服人,霸业自居,“所过无不残灭”。进军关中的途中,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入关后焚掠咸阳,大肆屠戮。所谓为渊驱鱼,将民心硬硬塞给了约法三章、“为父老除害”的汉高祖;随后,舍弃关中形势之地,还都偏居徐海的彭城,使富饶险塞的关中,成为汉军进取天下的大后方——在整体形势上,已处于下风。楚汉军兴之际,知人善任的汉高祖,断然将项羽的逃兵韩信,于百万军中拜为大将。在纵论天下大计的拜将台上,韩信指出:项羽“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楚汉形势,彰彰可见。随后,汉高祖驱策群贤、劫制诸侯,以讨逆为名,仗义东下,项羽却陷入了与关东诸侯无休止的争斗。在北面强邻的齐国,项羽虽奋其武略,迅速击败了田荣,但政略上不能改弦更张,和辑民人,动辄大肆屠戮,迫使人民群起反抗,无异帮汉军拖住了自己的主力。所向披靡的项羽,在战略上陷入了汉军的包围,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诸侯,构成了汉朝勃兴的“统一战线”,使项羽疲于奔命,腹背受敌。战场上的胜利,无法改变整体的形势,楚军的'实力,消耗殆尽。最终垓下一战,兵少食尽、四面楚歌,上演了千古传唱的霸王别姬。
纵观这段历史,项羽虽强,企图以一人之力服天下;汉高祖屡战屡败,但善于团结大多数人,争取最大公约数。项羽的自用与汉高祖的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史记》书中,太史公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知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一席话,足以震铄古今。一千年后,扬子《法言》评价这段历史时说:“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憝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一句话,道破楚汉兴亡。所谓天机,在于人心向背。
楚汉战争,消灭了大量割据势力,推动了中国统一的进程。《孟子》云:“天下乌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在我们这样大一统的文明里,统一乃根本的趋势。秦朝和项羽,莫不凭一时的强大,实现暂时的征服,但随即烟消云散,徒为两汉四百年一统之驱除。其中虽有得失之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贾谊所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倘若自恃强大,奋其私知,无视人民,豪杰离心,终将失去执政基础。从争天下到坐天下,汉朝所以成功,其关键在于对人的重视,从根本上稳固、扩大了政权基础。从楚汉战争到文景之治,尽管历史条件不同,时代任务各异,汉朝所以克服万难,成就经典,在于驱策群贤,重视民生,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继承、发展了优秀的文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历史的前行,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纵观中国历史,以人为本、民生为本的命题,得到了正反两面的检验,乃中华文化与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六韬》云:“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孟子》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又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的思想,构成了中国政治文明的主线,从孙中山的民权民生,到当代的以人民,莫非以人为本,与仁政思想一脉相承。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只有尊重人、发展人,赢得人民的支持,让人民安身立命,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才是优秀的文化,也便是顺天应人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