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事散文
饮美酒
一个人是否会饮酒,是要天生一半的。如果沾酒就醉,或有其它不良反应,则天生无福消受,美酒就与他无缘。美酒的标准是什么?从理论上可以总结出好多说辞,譬如绵香醇厚、耐人回味、沁人心脾、微醺不醉、清香扑鼻等等,但对于饮者来说,并没有过多的奢望。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当今,美酒的第一标准应该是纯粮食酿造的,其次才能说它的工艺。据我了解,现今的任何酒都是要勾兑的,主要是看其中用粮食酿造的原酒的比例程度多高。作为饮者,不可能对酒的全部生产过程都百分之百地掌握了解,但酒的美与不美,却是完全可以鉴别的。启封之时首先会嗅到它扑鼻的醇香;浅尝后会觉得口感甚好,没有杂味,也不刺嗓子;一杯入喉,回味略苦者为粮食含量大,回味返甜者粮食以外的成分较多,只有余香而不苦不甜者,配方好,勾兑时处理得也很好;多饮一时半会不醉,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微醺;大醉之后醒来头不疼,也不十分口渴,且没有浑身发软的现象。——这样的酒就是好酒,进而也就是美酒。美酒不在包装好坏,不在价格高低,不在有名无名,或名字起得好与不好。酒是一种特殊饮料,是用来喝的,它的美与不美,最终要靠喝来检验。古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个道理。
读美文
如果你对美酒有了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就更有助于你去读美文。美文没有十分确切的定义,除了它自身的确美之外,全在于读者的品味。见仁也好,见智也罢,终归要达到文章的美感与读者的审美相统一,相共鸣,首先取得读者的认可。一如各种品牌的酒,是要通过“喝”来评判的'。文辞的包装、作者的名气、标题的醒目与否,都是次要的,关键在它的内涵。《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所收集的诗文,之所以美,是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反复咀读后广泛认可的结果。因而,它们成了传世之作。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碰撞,曲高不见得和寡,调低不见得都去附和。美酒美在纯粮,美文美在真情。假心假意,矫柔造作,无病呻吟,华而不实,哗众取宠,都不可能是美文。当下是一个功利和浮躁的时代,又是一个可以用多种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时代,所以很多的写手都在琢磨形式的新颖,而不在内容上去下工夫。美酒在入窖封存好多年之后,才愈发地醇香。文章亦如是,急功近利是不出好文章的。即便是天赋很高的人,不下苦工,也只会昙花一现,成为刹那间的流星。要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必定要具有织锦绣花的本领,而这本领却不是与生俱来的。
观美景
古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说法,行万里路不单单指的是走路,而是说要充分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受种种条件的制约,我们不可能走遍天下,尽览人间春色;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居住地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实际上,美景无处不在,全在于我们的发现和感悟。你心胸开阔,心境平和,心情愉快,便看什么都很顺眼,很美丽;反之,则一塌糊涂。就如同江河湖海,风平浪静时映出的景物是一番景象,风高浪急时映出的又是一番景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是不同心境中的不同感受。仁者乐山,智者爱水。山水皆有情,山水都美丽。不仁不智者,不懂其情,不见其美,反说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还有一说,叫观景不如听景,这句话的本意是听人说景,但你再往深层去理解,就更有意思了。声色是不能分家的,观有其局限性,蓝天白云,花鸟虫鱼,风花雪月,观的是它们外在的形态美,而天籁、山籁、水籁,这些潜在的微妙的美,却是要靠“听”去感受的。听的功能有时候比观看还要强,可以从音乐的演奏声中听出高山流水的景色及其志向。上帝赋予我们这种上好的感官,我们决不能浪费它、亏待它。
赏美人
美人是可供欣赏的,所谓的秀色可餐。美人与佳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于美人只能观赏,就如同鲜花丽草一样,她的美丽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你的赏与不赏而改变;而佳人不仅美丽,而且还可以引为知己,可以与你的主观相联系。所以,美人随时可赏,而佳人实在难得;美人满大街都是,佳人却可遇而不可求。那就退而求其次,不盼佳人单赏美人。仅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对美人的品行、心地乃至为人等等都不必去要求,就如同赏花看草一样,牡丹花与罂僳花同样具有审美价值。饮美酒,追求的是身心双重的刺激与享受;读美文,在认可文章的同时也认可了自己的思想与风格;而赏美人只追求感官的愉悦就行了,不必参杂过多的想法,否则就会陷入非分之想的苦恼当中,不能自拔。赏美人是一种比较超然的享受,越超然享受的东西就越多。对待美人,你就当她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是上帝的杰作,挂在人间的大墙上,特意供你观赏,让你一饱眼福的。你除了赏心悦目、啧啧称叹而外,还想怎么样呢?在美人面前,你是地道的出家人,那是佛祖在考验你的道行呢!如果你运气好,在茫茫人海众多美人当中巧遇了佳人,再说其他吧。当然,可别上蒲松龄的当啊,他老人家惯会搞一些佳人来诓哄多情文人,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