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毅:三字经讲记
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第一部分讲的是三字经的成书以及作者等背景知识,也让我们学习到了三字经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他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浙江鄞县,历事南宋理宗、度宗、 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是一位忠肝义胆的直臣。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明代著 名诗人、王应麟的同乡黄润玉在他写的《先贤赞》中称颂王应麟,“春秋绝笔,瑞应在麟。宋诈讫录,瑞应在人,尼父泣麟,先生自泣。出匪其时,呼嗟何及。”
王应麟家居二十年,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倒是他的《三字经》,这是王应麟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大家手笔写出的这本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
我们手里用的这个本子,是清朝王相(王晋升)的训诂本,王晋升是康熙年间的学者,他训诂的是王应麟的原本。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 至到宋朝为止,所以王晋升的训诂本也只解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最著名的是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 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近人将民国的历史补充进来,现代大陆版的《三字经》连邓小平也拉进来了。但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二十四正史,辅以清史 稿也不过二十五史,所以《三字经》的历史部分也就到清朝为止,不能再没完没了地补充了。
纵观古今,能与《三字经》媲美的只有《千字文》,二者配合起来,真是珠联璧合,互相辉映。《千字文》短,只有一千个字;《三字经》长,有一千一百四十五个 字。《千字文》囿于有限之文字,文思不得舒展。《三字经》就没有这个局限,所以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史全部概括进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幼年把它背下来,将终 生受用。我们现在要数一数中国历史上哪朝接哪代,每一朝代有几个皇帝,有多少年的历史,恐怕一下子说不出来。要是会背《三字经》,就能脱口而出,而且中国 通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全部浓缩在内,这对成长时期的小孩子是多么重要啊!我们现代人,将《三字经》从头到尾读一遍的已经不是很多,更何 况能背诵、能解经义呢?
在2004年大陆召开的一次关于小学教育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现在中国小学国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在浪费时间、误人子 弟。现代小学六年毕业,识字标准是2450个汉字,小学六年、托儿所一年、幼稚园一年,八年学2450个汉字,每年365天,八年平均每天学0.84个汉 字,还不到一个。我们再看传统教育,《千字文》是1000个汉字,《三字经》是1145个字,《百家姓》568字,加起来有2700多个汉字,去掉重复 字,绝不会少于2450字。需要多少时间呢?在一年左右就完成了,而且传统教育是“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不只是学文。如果我们真的对子孙负责,不再 自误误人,就应该认真地检讨一下,传统教育是否就真的一无是处,我看怕是要重新下结论了,更何况章太炎早就在高声呐喊“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 也”。
《三字经》全文分为六个部分,但全篇内容连贯,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体现了作者完 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 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可见,教育二字是贯穿整部《三字经》的主线。
我们的传统教育与 现代通行的西式教育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因为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教化的对象不同,所以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传统教育有四项内 容,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接受,包括家教(家庭教育)、师教(学校教育)、进修(社会教育)和明理(宗教教育)。人的一生必须四种教育都接受,做人才能够圆 满。现代的教育制度只剩下学校教育一种了,顶多再加上一个社会教育,二者还都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育属于交易行为的一部分,并不是教育 的全部。
传统教育的根本是要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也就是怎样做人。有成人才有成事,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即使做事有成也是侥幸,不能保 持长久。韩愈《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见闻觉知的知识传授是次要的,所谓“有余力 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学生不化性,老师不会放你出山,你硬要走老师就将你除名,这不是老师存心与你过不去,而是真心要对学生负责 任。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但是现代教育教授的,几乎全部都是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这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生活质量不是 不重要,它只是初步的,改变生命质量、升华我们的心灵,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目标:首先要转迷为悟,其次要转识成智,最后达到转凡成圣,这才是人生的终 极目标。这是古今中外所有学问研究的大课题,也是传统教育的根本。
要有这样的认同,就要首先辨别清楚两个基本概念:
一是谋生与人生要分 清。谋生是人生的初级阶段,人生才是你的终极目标。谋生只是满足人的动物属性的生存利益的需求,谋生阶段实现以后就要向人生阶段转变,开发人的社会属性。 如果对此没有认同,你的一生都会被局限在物质利益的圈子里,小房换大房,小车换大车,糟糠之妻换个美女,没完没了,总是在谋生阶段里打转,你的人生价值就 永远不会实现。
二是事业与职业要分开。职业是你的饭碗,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它与你的事业并不矛盾。你的兴趣所在、你的爱好、你的追求,你一生奋 斗的目标才是你的事业。事业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赚钱的,古今中外的大家,无论是大艺术家还是大哲学家,都是死了以后才值钱的,活着的时候苦得很。职业与事业 能合一最好,如果不能一致,就要用职业来养事业。事业之志一旦定下来,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否则人的一生将一事无成。
以上问题在家庭教育阶段就要 解决,古人说“三岁看老”,儿童时代的幻想和理想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破题,以后的知识积累都是围绕着这个幻想和理想展开的,步入社会就是为实现这一理想而 奋斗。没有幻想和理想的人生一定是平庸的,人没有理想就没有根,没有追求就没有进步,没有事业就没有办法圆满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