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喜悦、愤恨、忧伤、恐惧、爱恋、厌恶、欲望,是人人具备的七种情志,称为七情。那么,具体什么是七情呢?七情会怎么变化呢?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七情是人的心意的变化,其中“喜者心之欢乐,怒者心之烦恼,哀者心之痛切,惧者心之惶恐,爱者心之贪恋,恶者心之憎嫌,欲者心之思慕”,可见其都与“心”有直接的关系。
心是我们东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我们叫做“心性学说”,不称为心理学,因为心理活动无非就是心念的起灭和转移,不是心的本源。东方的心性学说,无论佛学还是儒道之学都不搞寻枝摘叶这一套,而是直接探查人心的根源,以期从根本上切断心念的起灭。
心 性之心是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就是《楞严经》中“七处征心”描述的心。心念之心,是形而下人的心理活动,是念头、是心念的生灭。
所以人心险恶说的是 人的心念凶险,恶念不断;人心贪婪是说人的贪欲念头不绝。佛法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的统统都是念头。有念头就现出这个物质世界,这 是有为法;停止了念头,物质世界就消失了,才能进入无为法。
所以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而是人的念头,它是人一切心理活动 的要素。心之所发就是念之所动,就是意念,简称为意;心之所往就是念之所聚,念聚就是志。
念头忽生忽灭,如梦幻泡影,根本控制不了,所以人的心意志都很难 控制,学打坐的一上来就学空杂念,你就上当了,一辈子也空不了。因为念头本身就是空的,没有实体,忽生忽灭。不去理睬它,反而没有了,就是如此奇怪。
情 也同样如此,是因心有所感,性有所动,感而后发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说要不动性、不动情,那是佛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做不到。
“爱不重不生娑婆,情不深 不为男女”嘛!人心为阴阳界的翻板,阳面叫菩提,阴面叫烦恼,阴阳是一体,没有办法分开,所以“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全赖阴阳板哪一面朝上。
菩提与 烦恼都是在圣不添在凡不减,想去掉烦恼换来菩提不是多此一举吗?心念一转,马上就变烦恼为菩提了。
为什么转不过来呢?性子没化。性子不化如同手持污染之 器,再好的东西倒进去也一定会污染。无情不是真豪杰,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终生,同时也要使一切有情终生觉悟。不爱人就无法度人,不爱 物就无法成物,无情就不会生在人间了。
七情在圣贤之人纯乎天理,故无七情之蔽;凡夫俗子则为物欲所蔽,放荡不羁。事如其心就喜,事与愿违就怒,动乎悲就哀,畏乎法就惧,见美就爱,见丑就恶,贪想就成欲。圣人看到我们真是可气、可叹、又可怜。
其实,圣人与凡夫的根本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全赖于你的发心:出之以正则为圣贤,出之以私则为凡夫,出之以邪则为奸佞,正邪之间,全凭此一念,故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