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家喻户晓、人口皆碑的五言律诗。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杜少府,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唐代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助手),遂称少府。此时,杜即将赴任蜀州(亦称蜀川,今四川崇庆县。唐初本无“蜀州”,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始设蜀州,时王勃已死。故本诗亦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设宴为他送行,写了此诗,作为临别赠言。送亲朋好友出远门,即使对方是前程似锦,双方都是不好受的,其中有留恋、伤心、惆怅等。江淹《别赋》中说道:“黯(àn·难过的神色)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就是说人生只有因各种原因的离别,最能使人 产生凄清悲凉的情绪。柳永与红颜知己告别:“执手(拉着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泣不成声),就连王勃也曾在送好友时有:“穷途(送到最后了)唯有泪,还望独潸(shān)然”(还依依不舍望着对方,独自泪涟涟的样子)。而此时的王勃与这位杜姓好友,很可能都是一个正当新近科场的得意青年,锐意进取和强烈自信,加上春风得意的兴奋之情,冲淡了离别带来的失落感,因此,这首诗的主调一反常态,情绪开朗、精神振奋,以高屋建瓴的气度,志存高远的胸怀,与友人变临别黯然伤神为心心相印、互勉共进。鼓励朋友眼向前看,面向未来,去掉儿女情长,能以事业为重,敢于披荆斩棘,勇创锦绣前程。真是情深意切,友谊真挚感人,意境壮阔,心胸旷达,催人奋进。王勃真不愧“诗杰”的光荣称号,此诗的确是开创了千古送别诗的一个新的风范。实在是唐诗中千山独秀、五岳独尊之五律杰作。全诗音律抑扬顿挫,开合自如,韵味无穷,为人所称道。故能穿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时空,流传至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去,到。“之任”,去上任。“蜀州”,如前所提到的亦称蜀川,今四川崇庆县。题目的完整意思是:送杜少府到蜀州(蜀川)上任。此题目概括地讲了本诗所写的事件、内容。“送”字点明了其诗属于送别诗的体裁。
全诗一、三单数联为对仗句,二、四双数联为散调,句子有整有散,灵活多变。一、二、四、六、八句又同押一韵,读起来音调铿锵,有节奏感,富于音乐之美感
总之,象古人常说的“文如看山不喜平”,一首诗就是一首动人的乐章,高亢、舒缓结合起来,才有错落有致的美感。王勃虽处初唐时期,尚不能完全脱尽六朝余风,但像“城阙辅三秦”一类的`作品,融开怀抒情与慷慨议论于一炉;而且能以非凡的魄力化用典故、古为今用,创造出独具一格、只属于自己的艺术意境。既然是送别诗,其中必然有带有伤感色彩的词语出现,“宦游人”、“离别意”,以及“歧路”、“沾巾”等即是这种情绪的反应。但诗人总是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壮丽宏大的场景渲染壮别的气氛,以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气冲天的宏论把伤感的情调烘燃,以时代的最强音补而代之。使全诗音调爽朗,激情昂扬,清新高远;开合顿挫,意脉流通,意境旷达。而且语言壮美,气骨苍然,才情横溢。时而慷慨腾跃,时而舒缓顺畅,音韵多变而和谐严整,造成了一种跌宕有致的变化,犹如一首响彻云霄的昂扬乐章,使之能穿越历史的时空,代代相传,永远高唱。其青春的少年意气,大有“一洗凡尘万马空”的威势,再加上那种深厚而真挚的友情,以及诗文精当的剪裁,巧妙合理的布局谋篇,语句的锤炼,意韵的和谐,舒卷自如的变奏,足以使千万首满纸悲辛的同题之作黯然失色。其面临离别的豁达坦然,更是鼓舞了无数临岐之人。的确是独树高旗,为唐诗的健康发展,逐步摆脱齐梁余风,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是后人最爱引用的送别诗之一,这就是此首以及其它王诗的历史价值之所在,从而也铸就了王勃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在我们祖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